棉花子
174 2023-09-28
榧子
(《唐本草》)
【異名】彼子(柀子)(《本經(jīng)》),榧實(《別錄》),羆子(陶弘景),玉山果(《東坡詩集》),赤果、玉榧(《日用本草》)。
【來源】為紅豆杉科植物榧的種子。
【植物形態(tài)】榧(《別錄》),又名:野杉(《綱目》),香榧、木榧。
常綠喬木,高達(dá)25米。樹皮灰褐色,枝開張,小枝無毛。葉呈假二列狀排列,線狀披針形,長1.2~2.5厘米,寬2~3毫米,愈向上部愈狹,先端突刺尖,基部幾成圓形,全緣,質(zhì)堅硬,上面暗黃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中肋顯明,在其兩側(cè)各有一條凹下黃白色的氣孔帶;▎涡,通常雌雄異株;雄花序橢圓形至矩圓形,具總花梗,雄蕊排成4~8輪,花藥4室;雌花無梗,成對生,只1花發(fā)育,基部具數(shù)對交互對生的苞片,胚珠1,直生。種子核果狀、矩狀橢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2~3厘米,先端有小短尖,紅褐色,有不規(guī)則的縱溝;胚乳內(nèi)縮或微內(nèi)縮。花期4月。種子成熟期為次年10月。
生長于山坡,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本植物的根皮(榧根皮)、花(榧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10~11月間種子成熟時采摘,除去肉質(zhì)外皮,取出種子,曬干。
【藥材】干燥的種子呈卵圓形,長2~4厘米,表面灰黃色或淡黃棕色,有縱皺紋,一端鈍圓,有一橢圓形的疤痕,色較淡,在其兩側(cè)各有一個小突起,另一端稍尖,外殼質(zhì)硬脆,破開后內(nèi)面紅棕色,有麻紋。種仁卵圓形,皺而堅實,表面有灰棕色皺縮的薄膜,仁黃白色,有油性。氣微香,味微甜。以個大、殼薄、種仁黃白色、不泛油、不破碎者為佳。
主產(chǎn)浙江,湖北、江蘇,安徽、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亦產(chǎn)。
【化學(xué)成分】種子含脂肪油,中有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的甘油酯、甾醇。又含草酸、葡萄糖、多糖、揮發(fā)油、鞣質(zhì)等。
【藥理作用】榧子浸膏在試管內(nèi)對豬蛔、蚯蚓無作用,有謂能驅(qū)除貓絳蟲。日本產(chǎn)榧子含生物堿,對子宮有收縮作用,民間用以墮胎。
【炮制】榧子:揀凈雜質(zhì),或去殼取仁,用時搗碎。炒榧子:將凈仁微炒至外表褐黑,內(nèi)仁黃黑,發(fā)出焦香味為度。或用砂拌炒至熱透,內(nèi)呈黃色,外具焦斑,取出,篩去砂,放冷。
【性味】甘,平。
①《本經(jīng)》:"味甘,溫。"
②《別錄》:"有毒。"
③《千金食治》:"味甘平澀,無毒。"
【歸經(jīng)】入肺、胃、大腸經(jīng)。
①《本草經(jīng)疏》:"入手太陰、陽明經(jīng)。"
②《本草新編》:"入胃、脾、大腸經(jīng),又入肺。"
【功用主治】殺蟲,消積,潤燥。治蟲積腹痛,小兒疳積,燥咳,便秘,痔瘡。
①《本經(jīng)》:"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
②《別錄》:"主五痔。"
③陶弘景:"療寸白。"
④孟詵:"令人能食,消谷,助筋骨,行營衛(wèi),明目。"
⑤《日用本草》:"殺腹間大小蟲,小兒黃瘦,腹中有蟲積者食之即愈。又帶殼細(xì)嚼食下,消痰。"
⑥《生主編》:"治咳嗽,白濁,助陽道。"
⑦《本草備要》:"潤肺,殺蟲。"
⑧《本經(jīng)逢原》:"與使君子同功。"
⑨《本草再新》:"治肺火,健脾土,補(bǔ)氣化痰,止咳嗽,定呵喘,去瘀生新。"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宜忌】①蘇拭《物類相感志》:"榧子殼反綠豆。"
②《本草衍義》:"(食之)過多則滑腸。"
③《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助火,熱嗽非宜。"
【選方】①治寸白蟲:榧子日食七顆,滿七日。(《食療本草》)
②治白蟲:榧子一百枚。去皮,火燃啖之,能食盡佳,不能者,但啖五十枚亦得,經(jīng)宿蟲消自下。(《救急方》)
③治十二指腸蟲、蛔蟲、蟯蟲等:榧子(切碎)一兩,使君子仁(切細(xì))一兩,大蒜瓣(切細(xì))一兩。水煎去滓,一日三回,食前空腹時服。(《現(xiàn)代實用中藥》)
④治卒吐血出:先食蒸餅兩三個,以榧子為末,白湯服三錢,日三服。(《圣濟(jì)總錄》)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鉤蟲病
每日吃炒榧子3~5兩,直至確證大便中蟲卵消失為止。曾治5例(其中3例兼有鞭蟲),皆經(jīng)1月左右痊愈。治程中未見副作用。本品如配合使君子肉、蒜瓣煎服,則療效更佳。
②治療絲蟲病
取榧子肉5兩,頭發(fā)灰(血余灰)1兩,研末混合調(diào)蜜搓成150丸。日服3次,每次2丸,以4天為一療程。臨床觀察20例,第一療程后微絲蚴轉(zhuǎn)陰4例,第二療程后轉(zhuǎn)陰9例,其余大部分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轉(zhuǎn)。治程中除1例服藥后有輕度頭暈外,其他皆無不良反應(yīng)。初步認(rèn)為本品對殺滅微絲蚴有一定作用。
【名家論述】①《本草經(jīng)疏》:"榧實,《本經(jīng)》味甘無毒,然嘗其味,多帶微澀,詳其用,應(yīng)是有苦,氣應(yīng)微寒。五痔三蟲,皆大腸濕熱所致,苦寒能瀉濕熱,則大腸清寧而二證愈矣。"
②《本草新編》:"榧子殺蟲最勝,但從未有用入湯藥者,切片用之至妙,余用人湯劑,蟲痛者立時安定,親試屢驗,故敢告入共用也。凡殺蟲之物,多傷氣血,惟榧子不然。"
冬瓜子 (《唐本草》) 【異名】白瓜子(《本經(jīng)》),瓜子、瓜瓣(《金匱要略》),冬瓜仁(《別錄》),瓜犀(《荊楚歲時記》)。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冬瓜的種子。植物形態(tài)詳"冬瓜"條。 【采集】食用冬瓜時...
地不容 (《唐本草》) 【異名】解毒子(《唐本草》),地不榮(《滇南本草圖說》),地芙蓉(《植物名實圖考》),烏龜梢、金絲荷葉(《滇南本草圖譜》),地烏龜(《昆明藥植調(diào)查報告》),金線吊烏龜、山烏龜、...
大青葉 (《唐本草》) 【異名】大青(《本草經(jīng)集莊》)。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路邊青、寥科植物蓼藍(lán)、十字花科植物菘藍(lán)、草大青或爵床科植物馬藍(lán)等的葉或枝葉。植物形態(tài)詳"大青根"、"藍(lán)實"、"板藍(lán)根"各...
大黃莖 (《唐本草》) 【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等的地上莖或嫩苗。植物形態(tài)詳"大黃"條。 【性味】①《唐本草》:"味酸。" ②《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苦,寒,無毒。" 【功用主治...
酢漿草 (《唐本草》) 【異名】酸箕(李當(dāng)之《藥錄》),三葉酸草(《千金方》),醋母草、鳩酸草、小酸茅(《唐本草》),雀林草(《外臺秘要方》),酸漿、赤孫施(《本草圖經(jīng)》),醋啾啾、田字草(《百一選方...
地沙 (《貴州民間藥物》) 【異名】米洋參。 【來源】為水玉簪科植物三品一枝花的根莖及根。 【植物形態(tài)】三品一枝花,又名:蛆兒草。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約20厘米。根莖短,須根細(xì)。莖纖弱,單生,有時分枝...
叢枝蓼 (《全展選編·內(nèi)科》) 【異名】水紅辣蓼、辣蓼(《全展選編·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