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丁茶
189 2023-09-28
鹿角
(《本經》)
【來源】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已骨化的老角。動物形態(tài)詳"鹿茸"條。
【采集】分砍角和退角兩種?辰牵涸10月至翌年2月間,將鹿殺死后,連腦蓋骨砍下,除去殘肉,洗凈風干。退角:又稱"解角"、"掉角"或"脫角",系雄鹿于換角期自然脫落者,故不帶腦骨。多在3~4月間采收。
【藥材】①花鹿角
為梅花鹿的老角,呈分枝狀,三岔或四岔,長約30~50厘米,左右兩枝對稱.主枝稍向后面彎曲,直徑2.5~4.5厘米。分枝向兩旁伸張;枝端漸細。基部有盤狀突起,習稱"珍珠盤"。表面黃棕色,枝端淺黃白色,無毛,有光澤,具疣狀突起,習稱"骨釘",并有縱棱。質硬。斷面周圍白色,中央灰色,并有細蜂窩狀小孔。氣無,味微咸。以質堅、全體有骨釘、光澤者為佳。
主產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北京等地亦產。
②馬鹿角
為馬鹿的老角。形與花鹿角相似,每枝多為3~6岔。全長50~60厘米,直徑約3~6厘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骨釘不顯著,基部有珍珠盤。骨質堅硬,斷面外圍白色層極厚,中央多灰黑色,有的微呈紅色,具粗蜂窩狀孔。氣無,味微咸。以粗壯堅實、無枯朽者為佳。
主產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云南、湖南、西藏等地亦產。
鹿角除上述品種外,尚有野生的白鹿、白唇鹿、水鹿的角亦作鹿角使用。商品在四川稱為草角(白鹿角)、巖角(白唇鹿角)、春角(水鹿角),產量均少,品質亦差。
【化學成分】含膠質25%,磷酸鈣50~60%,碳酸鈣及氮化物等。
【炮制】鹿角片:鋸成長段,用熱水浸泡,取出鎊成薄片后曬干。鹿角粉:取鎊片研成細粉。
《千金食治》:"鹿角,錯取屑一升,白蜜五升漫之,微火熬令小變色,暴干,更搗篩。"
【性味】咸,溫。
①《本經》:"溫。"
②《別錄》:"味咸,微溫,無毒。"
【歸經】入肝、腎經。
①《得配本草》:"入手少陽、足少陰經血分。"
②《要藥分劑》:"入腎經,兼入心、肝二經。"
【功用主治】行血,消腫,益腎。治瘡瘍腫毒,瘀血作痛,虛勞內傷,腰脊疼痛。
①《本經》:"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留血在陰中。"
②《別錄》:"除小腹血急痛,腰脊痛,折傷惡血,益氣。"
③《千金?食治》:"屑服方寸匕,日三,益氣力,強骨髓,補絕傷。"
④孟詵:"婦人夢交者,鹿角末三指撮,和清酒服;女子胞中余血不盡欲死者,以清酒和鹿角灰服方寸匕,日三夜一。"
⑤《日華子本草》:"療患瘡癰腫熱毒等,醋摩敷;脫精尿血,水摩服;小兒重舌鵝口瘡,炙熨之。"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調敷。
【宜忌】陰虛陽亢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杜仲為之使。"
②《本草經疏》:"無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陽盛陰虛者忌之,胃火齒痛亦不宜服。"
③《得配本草》:"命門火熾,瘡毒宜涼者,并禁用。"
【選方】①治奶發(fā),諸癰疽發(fā)背:燒鹿角,搗末,以苦酒和涂之。(《補缺肘后方》)
②治下注腳瘡:鹿角,燒存性,入輕粉同研,油調涂之。(《醫(yī)林集要》)
③治妊娠忽下血,腰痛不可忍:鹿角(銼)一兩,當歸(銼)一兩。上二味作一服,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洪氏集驗方》)
④治產后下血不盡,煩悶腹痛:鹿角,燒成炭,搗篩,煮豉汁,服方寸匕,日三夜再,稍加至二匕。不能用豉清,煮水作湯用之。(《千金方》)
⑤治胞衣不下:鹿角屑三分。為末,姜湯調下。(《產乳集驗方》)
⑥治腰痛:鹿角屑,熬令黃赤,研,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產乳集驗方》)
⑦治筋骨疼痛:鹿角,燒存性,為末,酒服一錢,日二。(《綱目》)
⑧治骨虛極,面腫垢黑,脊痛不能久立,氣衰發(fā)落齒槁,腰脊痛,甚則喜唾:鹿角二兩,川牛膝(去蘆,酒浸,焙)一兩半。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送下。(《濟生方》鹿角丸)
⑨治婦人白濁,滑數(shù)虛冷者:鹿角屑,炒黃,為末,酒服二錢。(《婦人良方》)
⑩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鹿角,炙令焦,末,以酒服五分匕,日二,漸加至方寸匕。(《千金方》)
⑾治溺血久不止,脈細數(shù)者:鹿角八兩(燒灰),秋石一兩(煅灰)。共為末,蜜丸,烏梅湯下三錢。(《醫(yī)略六書》鹿角秋石丸)
【臨床應用】治療急性乳腺炎
將鹿角銼為細末,裝入膠囊,每粒0.5克。每次2~4粒,日服4~6次。治療27例,除1例用藥3天無效改用他藥外,余皆治愈。初起者療效較好。
【名家論述】①《綱目》:"鹿角,生用則散熱行血,消腫辟邪;熟用益腎補虛,強精活血。煉霜熬膏,則專于滋補矣。"
②《本草經疏》:"鹿角,生角則味咸氣溫,惟散熱,行血消腫,辟惡氣而已。咸能入血軟堅,溫能通行散邪,故主惡瘡癰腫,逐邪惡氣,及留血在陰中,少腹血結痛,折傷惡血等證也。肝腎虛,則為腰脊痛,咸溫入腎補肝,故主腰脊痛。氣屬陽,補陽故又能益氣也。"
鹿角膠 (《本經》) 【異名】白膠(《本經》),鹿膠(《本經逢原》)。 【來源】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角煎熬而成的膠塊。 【制法】熬制時間多在11月至翌年3月間。先將鹿角鋸成小段,長10~15厘米。...
鹿茸 (《本經》) 【異名】斑龍珠(《澹寮方》)。 【來源】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尚未骨化的幼角。 【動物形態(tài)】①梅花鹿,又名:花鹿。 是一種中型的鹿。體長約1.5米,肩高約90厘米。雄鹿有角,生長...
蘆葉 (《唐本草》) 【異名】蘆箬(《本經逢原》)。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蘆葦?shù)娜~。植物形態(tài)詳"蘆根"條。 【采集】春、夏、秋均可采...
【中文名】陸英(《本經》) 【類別】全草類 【來源】為忍冬科植物蒴所的花。植物形態(tài)詳"蒴所"條。 【化學成份】含氯原酸、α-香樹脂素棕櫚酸酯(α-amyinpalmitate)、熊果酸、β-谷甾醇、豆...
鹵堿 (《綱目》) 【異名】鹵咸(《本經》),鹵鹽、寒石(《吳普本草》)。 【來源】為鹽鹵凝結而成的氯化鎂等物質的結晶。 【制法】取鹵塊用水洗凈,打碎,入盆內,每盆以2~3斤為宜,稍加熱溶化,用6層紗...
白鶴藤根 (《本草求原》) 【異名】白膏藥根。 (植物形態(tài)l旋花科植物白鶴藤詳白鶴藤條。 【性味】澀甘,平。 【功用主治】寬筋壯骨,浸酒用。...
芡實根 (《綱目》) 【異名】役菜(《食性本草》)。 【來源】為睡蓮科植物芡的根。植物形態(tài)詳芡實條。 【采集】7月采。 【性味】①《綱目》:咸甘,平,無毒。 ②《重慶草藥》: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