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根
60 2023-10-07
螺厴草
(《本草拾遺》)
【異名】鏡面草(《楊氏家藏方》),想兒草、地連錢(《綱目拾遺》),抱樹蓮(《中國蕨類植物圖譜》),抱石蓮(《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山豆爿草、血草(《福建民間草藥》),石耳墜、痞子藥(《貴州民間藥物》),石瓜子、瓜子草、瓜子蓮(《湖南藥物志》),金指甲、風(fēng)不動、金茶匙(《閩東本草》)。
【來源】為水龍骨科植物伏石蕨的全草或帶根全草。
【植物形態(tài)】伏石蕨
多年生附生草本。根狀莖細(xì)長,綠色,匍匐;鱗片疏生,黃褐色,透明,卵狀披針形,基部圓形,不規(guī)則分叉,上部細(xì)長,全緣。葉柄基部有節(jié),密被鱗片;葉疏生,異形;營養(yǎng)葉近無柄或有短柄,圓形或橢圓形,全緣,長1.5~2.5厘米,寬1~1.5厘米;孢子葉細(xì)長,舌形或線形,長3~4厘米,寬2~3毫米;葉脈不明顯,網(wǎng)狀,網(wǎng)脈不到葉邊。孢子囊群多連合呈線形,位于中脈與葉緣之間,略近中脈,被多數(shù)盾狀、有柄的鱗片,不具子囊群蓋。孢子近腎形,透明平滑。
生于樹上或潮濕的巖石上。分布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臺灣、湖北、湖南等地。
【采集】夏、秋采收。
【化學(xué)成分】全草含蕨甾醇、蛻皮松、蛻皮甾酮、伏石蕨甾酮。
【性味】辛,涼。
①《綱目》:"味辛。"
②《王安卿采藥志》:"性涼。"
③《福建民間草藥》:"甘微苫,寒。"
【功用主治】清肺止咳,涼血解毒。治肺癰,咳血,吐血,衄血,尿血,癰腫,疥癩,跌打損傷,風(fēng)火牙痛。
①《本草拾遺》:"主癰腫,風(fēng)疹,腳氣腫。搗敷之,亦煮湯洗腫處。"
②《綱目》:"治小便出血,吐血,衄血,齲齒痛。"
③《王安卿采藥志》:"治肺火結(jié)成膿血癰疽。"
④《福建民間草藥》:"清肺療咳,退熱止血。"
⑤《貴州民間藥物》:"理氣,除風(fēng)濕,消痞塊。治痞塊,風(fēng)濕疼痛,癆傷咳嗽。"
⑥《湖南藥物志》:"治溫?zé)岵、痢疾、心氣痛、月?jīng)不調(diào)等證。"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6錢(鮮者2~4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選方】①治吐血,衄血:鏡面草水洗,擂酒服。(《朱氏集驗醫(yī)方》)
②治肺癰吐膿:螺厴草二兩,冰糖半兩。加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肺熱咳血:螺厴草四兩,豬肺四兩。加水適量,煎成一碗,分兩次服。(《福建民間草藥》)
④治小便后出鮮血數(shù)點而不疼,如是一月,飲酒則甚:鏡面草汁一器,入少蜜,水進(jìn)二服。(《陳日華經(jīng)驗方》)
⑤治痞塊:石耳墜一兩,燉豬大腸服食。(《貴州民間藥物》)
⑥治小兒頭瘡:鏡面草日干為末,和輕粉、麻曲敷之。(《楊氏家藏方》)
⑦治手指腫毒及指惡瘡,消毒止痛:鏡面草搗爛敷之。(《壽域神方》)
⑧治蛇纏惡瘡:鏡面草,入鹽杵爛敷之。(《綱目》)
⑨治創(chuàng)傷出血:螺厴草莖心,搗勻后外敷。(《福建民間草藥》)
⑩治風(fēng)濕疼痛:石耳墜一兩,煎酒服。(《貴州民間藥物》)
⑾治牙齒蟲痛:鏡面草,不拘多少,以水缸下泥搗成膏,入香油二、三點,研勻,貼于痛處腮上。(《乾坤生意》)
⑿治風(fēng)火牙痛:螺厴草莖心五錢。酌沖開水燉服。(《福建民間草藥》)
⒀解鼠莽毒:鏡面草自然汁、清油各一杯。和服,即下毒三、五次,以內(nèi)粥補(bǔ)之,不可遲。(《醫(yī)說》)
蟋蟀
(《綱目》)
【異名】?(《爾雅》),蜻妄、娃孫(《方言》),促織(《廣雅》),吟蛩(崔豹《古今注》),將軍(《綱目拾遺》),叫雞、唧唧(《貴州民間方藥集》),斗雞(《藥材資料匯編》),蛐蛐(《河北藥材》),夜鳴蟲(《中藥志》)。
【來源】為蟋蟀科昆蟲蟋蟀的干燥全蟲。
【動物形態(tài)】蟋蟀
體長圓形,長13~16毫米,全身黑色并有光澤,有黃褐色微毛與褐色剛毛。頭棕褐色,頭頂短圓,略向前方突出,頭后有6條不規(guī)則的短縱溝。復(fù)眼1對,甚大,如半球形突出,呈黑褐色。單眼3個,黃色,位于頭頂?shù)膬啥。觸角細(xì)長,淡褐色,長于身體的半倍。前胸背板左右平行如橫方形,背中線稍向下陷,黑褐色,上生不規(guī)則的剛毛和棕褐色花斑;前胸背側(cè)片向下垂斜。翅2對,前翅棕褐色,側(cè)部上半面黑色,下半面淡黃色,雄蟲的翅長過腹部,基部有比較堅硬透明的發(fā)音器,雌的短于腹部,后翅甚長,灰黃色,卷迭呈尾狀,突出腹端。足3對,淡黃色,有黑褐斑及斜線,且有棕褐色微毛;后足脛節(jié)背面有刺10個,單行排列,腿節(jié)十分膨大而向側(cè)方呈扁狀。腹部近圓筒形,背面呈黑褐色,節(jié)間有污黃色斑紋;腹面呈灰黃色。尾毛褐色,雌蟲有1產(chǎn)卵管,幾與后脛節(jié)等長。
成蟲性前期喜隱居田埂、屋角及磚塊堆下的縫隙中和雜草叢生處,晝伏夜出。有趨光性,飛翔力強(qiáng),夜間能群集遷移。分布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采集】8~9月間捕捉。捕得后,用沸水燙死,曬干或焙干。
【藥材】干燥蟲體長1.5~2.2厘米,寬約5毫米,頭略呈三角形;復(fù)眼1對,橢圓形,長徑約1毫米,觸角1對,多數(shù)脫落。前胸背板略呈長方形,中、后胸被翅所覆蓋,尾毛1對,長1~3毫米;雌蟲在尾毛間有1產(chǎn)卵管,長約1厘米。足3對,多數(shù)脫落。氣臭。以身干、完整、色黑、腿壯、無泥、無蛀者為佳。
主產(chǎn)江蘇、上海、浙江、河北等地。
【化學(xué)成分與藥理作用】同屬的一種蟋蟀含退熱成分,曾暫名為蟋蟀退熱素,并能擴(kuò)張血管,降低血壓。此物質(zhì)的理化性質(zhì)不詳,只知其能溶子水及低級醇(例如正丁醇),而不溶于乙醚、丙酮、氯仿。學(xué)名來詳?shù)捏邦悾廴x含維生素B12_58毫微克,雌者含76毫微克,又含精氨酸、α-酮-δ-胍基戊酸、γ-胍基丁酸等胍基化合物。
【性味】《藥性考》:"辛咸,溫。"
【功用主治】利尿。治尿閉,水腫,臌脹。
①《藥性考》:"能發(fā)痘。"
②《任城日記》:"洽水蠱。"
③《綱目拾遺》:"性通利,治小便閉。""趙際昌:凡產(chǎn)不下,用干者一枚,煎湯服。"
④《四川中藥志》:"治陽痿。"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4~6只;或入散劑。
【宜忌】孕婦忌服。
【選方】①治小水不道,痛脹不止:蟋嬸一個。陰陽瓦焙干,為末。白滾湯下,小兒減半。(《醫(yī)方集聽》)
②治跌撲傷小肚,尿閉不出:蟋蟀一枚。煎服。(《養(yǎng)素園傳信方》)
③治老人尿閉:蟋蟀四只,螻蛄四只,生甘草一錢。煎湯,分三次溫服。(《現(xiàn)代實用中藥》)
④治小兒遺尿:蟋蟀一個。焙,末,滾水下,照歲(數(shù))服,如兒十一歲者,每次服一個,服至十一個為止。(《慈航活人書》)
⑤治腎虛陽痿:蟋蟀、蜻蜒,狗腎。共為末,兌酒服。(《四川中藥志》)
櫚木 (《本草拾遺》) 【異名】花梨木(《瓊州府志》),青皮樹、青豆風(fēng)柴、青龍捆地、相思樹(《湖南藥物志》),鴨公青,三錢三、青竹蛇(江西《草藥手冊》)。 【來源】為豆科植物花櫚木的木材或根。 【植物...
龍珠子 (《本草拾遺》) 【來源】為茄科植物龍珠的果實。植物形態(tài)詳"龍珠"條。 【性味】《綱目》:"苦,寒,無毒。" 【功用主治】《本草拾遺》:"主疔腫。" 【用法與用量】外用:搗爛敷患處。...
蘆薈 (《開寶本草》) 【異名】盧會(《藥性論》),訥會(《本草拾遺》),象膽、奴會(《開寶本草》),勞偉(《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庫拉索蘆薈、好望角蘆薈或斑紋蘆薈葉中的液汁經(jīng)濃縮的...
柳枝 (《本草拾遺》) 【異名】楊柳條(《摘元方》),柳條(《芷園臆草》)。 【來源】為楊柳科植物垂柳的枝條。 【植物形態(tài)】垂柳,又名:小楊(《說文》),楊柳(《本草拾遺》),青絲柳(《本草求原》),...
零陵香 (《本草拾遺》) 【異名】熏草(《山海經(jīng)》),燕草(《南越志》),蕙草(《別錄》),香草(《開寶本草》),鈴鈴香、鈴子香(《夢溪筆談》),黃零草(《庚辛玉冊》),熏香(《本草求真》),陵草(《...
豪豬肉 (《本草圖經(jīng)》) 【來源】為豪豬科動物豪豬的肉。 【動物形態(tài)】豪豬(《食療本草》),又名:豪彘(《山海經(jīng)》),?豬、鸞豬(《山海經(jīng)》郭璞傳),蒿豬(《唐本草》),山豬(《通志...
白藥子 (《唐本草》) 【異名】白藥(《藥性論》),白藥根(《本草圖經(jīng)》)。 【來源】為防己科植物金線吊烏龜?shù)膲K根。 【植物形態(tài)】金線吊烏龜(《植物名實圖考》),又名:盤花地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