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子
174 2023-09-28
珍珠
(《開寶本草》)
【異名】真朱(《本草經(jīng)集注》),真珠(《雷公炮炙論》),蚌珠《南方志》),珠子(《儒門事親》),濂珠(《增訂偽藥條辨》)。
【來源】為珍珠貝科動物珍珠貝、馬氏珍珠貝或蚌科動物三角帆蚌、褶紋冠蚌、背角無齒蚌等貝類動物珍珠囊中形成的無核珍珠。
【動物形態(tài)】①珍珠貝,又名:珠母貝。
貝殼2片,大而堅厚,略呈圓形;左右兩殼不等,左殼較大于右殼。殼的長度與高度幾相等,通常長約10~15厘米,大者可達20厘米。殼頂向前彎,位于背緣中部靠前端,右殼頂前方有一凹陷,為足絲的出孔。殼頂前后有兩耳,后耳較大。殼表面黑褐色。左殼稍凸,右殼較平,殼頂光滑,綠色。其余部分被有同心形鱗片,鱗片在邊緣向外延伸呈棘狀。有些鱗片呈鋸齒狀,色淡白;貝殼中部鋸齒狀鱗片脫落,留有明顯的放射紋痕跡。殼內(nèi)面珍珠層厚,有虹光色彩,邊緣黃褐色。鉸合線直,在殼頂下有1~2個主齒,韌帶細長,紫褐色。閉殼肌痕大,長圓形,略呈葫蘆狀。外套痕簡單,足舌狀,具足絲。
生活于暖海中,利用足絲附著于巖石或珊瑚礁上。分布西沙群島、海南、廣西及廣東沿海。
②馬氏珍珠貝
貝殼呈斜四方形,殼長5~9厘米。殼頂位于前方,后耳大,前耳較小。背緣平直,腹緣圓。邊緣鱗片層緊密,末端稍翹起,右殼前耳下方有一明顯的足絲凹陷。殼面淡黃色,同心生長輪紋極細密,成片狀,薄而脆,極易脫落,在貝殼中部常被磨損,在后緣部的排列極密,延伸成小舌狀,末端翹起。貝殼內(nèi)面珍珠層厚,光澤強,邊緣淡黃色。閉殼肌痕長圓形。
生活于波浪較為平靜的海灣,沙泥、巖礁或石礫較多的海底。分布廣東、廣西沿海。目前已有人工養(yǎng)殖。
以上兩種珍珠貝的珍珠層(珠母),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③三角帆蚌,詳"蚌肉"條。
④褶紋冠蚌,詳"蚌肉"條。
⑤背角無齒蚌,詳"蚌肉"條。
【采集】天然珍珠,全年可采,以12月為多。從海中撈起珠蚌,剖取珍珠,洗凈即可。
人工養(yǎng)殖的無核珍珠,在接種后養(yǎng)殖一年以上,即可采收,但以養(yǎng)殖二年采收的珍珠質(zhì)量較佳。采收的適宜時間為秋末,因河蚌分泌珍珠質(zhì)主要是4~11月。
【藥材】呈圓球形、矩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球形,直徑約1~6毫米。表面現(xiàn)半透明狀的銀白色、黃白色、淡粉紅色或淺藍色,光滑圓潤,具特有的色彩和光澤。質(zhì)堅硬,破碎后斷面呈同心層紋,有的中心見有少許異物存在。用火燒之有爆裂聲。在紫外線燈下有淺藍紫色或淺絳黃色螢光,外周呈半透明狀。無臭,味微咸。以粒大、形圓、珠光閃耀、平滑細膩、斷面有層紋者為佳。
海產(chǎn)的天然珍珠主產(chǎn)廣東、臺灣;淡水養(yǎng)殖的珍珠主產(chǎn)黑龍江、安徽、江蘇及上海等地。
【化學成分】主含碳酸鈣。
珍珠貝的天然珍珠含碳酸鈣91.72%,有機物5.94%,水2.23%。
馬氏珍珠貝的天然珍珠有白色、銀色兩種,各含碳酸鈣83.71%、80.82%,碳酸鎂7.22%、2.16%,氧化硅0.54%、0.56%,磷酸鈣0.35%、0.15%;氧化鋁和氧化鐵0.54%、痕量,水0.89%、1.26%,有機物6.11%、13.44%。養(yǎng)殖珍珠的成分與天然珍珠相比,碳酸鈣含量大,為94.70%,碳酸鎂含量極少。
珍珠中的元素有鋁、銅、鐵、鎂、錳、鈉、鋅、硅、鈦、鍶等。
【藥理作用】珍珠提取液對離體兔腸有抑制作用。
【炮制】珠粉:取珍珠洗凈,用布包好,加豆腐與水共煮約2小時,取出,洗凈,搗碎,加水少許,研成極細粉末,干燥即成。
①《雷公炮炙論》:"(真珠)須取新凈者,以絹袋盛之,然后用地榆,五花皮、五方草各四兩,細銼,又以牡蠣約重四、五斤已來,先置于平底鐺中,以物四向?令穩(wěn),然后著真珠于上,方下三藥,籠之,以漿水煮三日夜,勿令火歇,日滿出之,用甘草湯淘凈,于臼中搗細。以絹羅重重篩過,更研二萬下用。"
②《綱目》:"凡入藥不用首飾及見尸氣者,以人乳浸三日煮過,搗研。一法以絹袋盛入豆腐腹中煮一炷香,云不傷珠也。"
【性味】甘咸,寒。
①《開寶本草》:"寒,無毒。"
②《品匯精要》:"味淡,性寒,無毒。"
③《綱目》:"咸甘,寒,無毒。"
【歸經(jīng)】入心、肝經(jīng)。
①《綱目》:"入厥陰肝經(jīng)。"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經(jīng)。"
【功用主治】鎮(zhèn)心安神,養(yǎng)陰熄風,清熱墜痰,去翳明目,解毒生肌。治驚悸,怔忡,癲癇,驚風搐搦,煩熱消渴,喉痹口疳,目生翳障,瘡瘍久不收口。
①《本草經(jīng)集注》:"治目膚翳。"
②《藥性論》:"治眼中翳障白膜。亦能墜痰。"
③《海藥本草》:"主明目,除面?,止泄。合知母療煩熱消渴,以左纏根治小兒麩豆瘡入眼。"
④《日華子本草》:"安心、明目。"
⑤《本草衍義》:"小兒驚熱藥中多用。"
⑥《綱目》:"安魂魄,止遺精、白濁,解痘疔毒。"
⑦《本草匯言》:"鎮(zhèn)心,定志,安魂,解結(jié)毒,化惡瘡,收內(nèi)潰破爛。"
⑧《本經(jīng)逢原》:"煅灰入長肉藥及湯火傷敷之。"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入丸、散,2~3分。外用:研末干撒、點眼或吹喉。
【宜忌】①《本草經(jīng)疏》:"病不由火熱者勿用。"
②《本草新編》:"瘡毒若內(nèi)毒未凈,遽用真珠以生肌,轉(zhuǎn)難收口。"
【選方】①治大人驚悸怔忡,癲狂恍惚,神志不寧,及小兒氣血未定,遇觸即驚,或急慢驚風,癇?搐搦:真珠一錢(研極細末),茯苓、鉤藤、半夏曲各-兩,甘草、人參各六錢(同炒黃,研極細末)。總和勻,煉蜜丸龍眼核大。每服一丸,生姜湯化下。(《本草匯言》)
②治小兒驚啼及夜啼不止:真珠末、伏龍肝、丹砂各一分,麝香一錢。同研如粉,煉蜜和丸如綠豆大。候啼即溫水下一丸;量大小,以意加減。(《圣濟總錄》真珠丸)
③治小兒中風,手足拘急:真珠末(水飛)一兩,石膏末一錢。每服一錢,水七分,煎四分,溫服,日三。(《圣惠方》)
④治風痰火毒、喉痹,及小兒痰搐驚風:珍珠三分,牛黃一分。上研極細,或吹或摻;小兒痰?,以燈心調(diào)服二、三分。(《醫(yī)級》珠黃散)
⑤治口內(nèi)諸瘡:珍珠三錢,硼砂、青黛各一錢,冰片五分,黃連、人中白各二錢(煅過)。上為細末,凡口內(nèi)諸瘡皆可摻之。(《丹臺玉案》珍寶散)
⑥治眼久積頑翳,蓋覆瞳人:真珠一兩,地榆三兩(銼)。以水二大盞,同煮至水盡,取出真珠,以醋浸五日后,用熱水淘令無醋氣,即研令極細。每以銅箸,取少許點翳上,以瘥為度。(《圣惠方》)
⑦治風熱眼中生赤脈,沖貫黑睛,及有花翳:真珠一分,龍腦半分,琥珀一分,朱砂半分,硼砂二豆大。同細研如粉。每日三、五度,以銅箸取少許,點在眥上。(《圣惠方》真珠散)
⑧治一切諸毒疽瘡,穿筋潰絡,爛肌損骨,破關通節(jié),膿血淋漓,潰久不收之證:真珠一錢(研極細末),胞衣一具(烘燥,研極細末);白蠟一兩,豬脂油一兩,火上共熔化,和入胞衣末、真珠末,調(diào)勻。先以豬蹄湯淋洗毒瘡凈,將蠟油藥,輕輕敷上,再以鉛粉麻油膏藥貼之。(《本草匯言》油蠟膏)
⑨治下疳皮損肉爛,痛極難忍,及諸瘡新肉已滿,不能生皮,又湯潑火燒皮損內(nèi)爛,疼痛不止者:青缸花五分,珍珠一錢(研極細),真輕粉一兩。上三味共研千轉(zhuǎn),細如飛面。凡下疳初起皮損,搽之;腐爛疼痛者,甘草湯洗凈,豬脊髓調(diào)搽;如諸瘡不生皮者,用此干摻。又婦人陰蝕瘡。亦可搽。湯潑火燒痛甚者,用玉紅膏調(diào)搽之。(《外科正宗》珍珠散)
⑩治發(fā)斑:珠子七個研碎,用新水調(diào)勻服之。(《儒門事親》發(fā)斑藥)
珍珠風子 (《中國藥植志》)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珍珠風的種子。植物形態(tài)詳"珍珠風"條。 【功用主治】為兒科傷寒發(fā)表藥。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
珍珠草 (《生草藥性備要》) 【異名】日開夜閉、十字珍珠草(《生草藥性備要》),陰陽草、假油柑(《臨證指南》),真珠蘋(《綱目拾遺》),鯽魚草、胡羞羞(《廣州植物志》),老鴉珠(《福建民間草藥》),夜...
珍珠風 (《草木便方》) 【異名】珍珠柳(《草木便方》),魚子、漆大白(《四川中藥志》),鯉魚下子(《浙江中藥資源名錄》)。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珍珠風的根或枝葉。 【植物形態(tài)】珍珠風 灌木,高達3...
郁李仁 (《本經(jīng)》) 【異名】郁子(《醫(yī)心方》),郁里仁(《珍珠囊》),李仁肉(《藥材學》)。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郁李、歐李或長梗郁李的種子。 【植物形態(tài)】①郁李(《本經(jīng)》),又名:英梅(《爾雅》)...
益智仁 (《得配本草》) 【異名】益智子(《開寶本草》),摘剖子(《中藥材手冊》)。 【來源】為姜科植物益智的果實。 【植物形態(tài)】益智(《廣志》) 多年生草本,高1~3米。根莖延長。莖直立,叢生。葉2...
谷蓼 (河南) 【異名】水珠草(《植物學大辭典》)。 【來源】為柳葉菜科植物露珠草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露珠草 多年生草本,高40~70厘米。莖直立,光滑,節(jié)間的基部略膨大。葉對生,卵狀披針形,長6~...
青絲龍 (《湖南藥物志》) 【異名】陰痧草、曬不死、陽痧草、地松杉、地青松杉、杉松蘭。 【來源】為石松科植物哈氏石松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哈氏石松 常綠多年生附生草本,高6~16厘米。莖叢生,直立或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