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
古時候有個祝家莊,祝家莊有個祝員外,祝員外有個小女兒,名叫祝英臺。
祝英臺從小在家識字讀書,年復一年,長到了十六歲。
見到同齡的男子紛紛帶著書僮,出門到杭州城的書院讀書,祝英臺心里很羨慕,于是她去央求祝員外:爹爹,我也想去杭州城求學。
祝員外一聽這話,十分生氣:人家男子讀書求功名,你是女子,無才便是德你好好聽著:你在家里做針線,學習三從四德的道理出門讀書這件事,以后提也不要提!
爹爹的話不能違抗,祝英臺只好走上閣樓,站在窗前觀望,花園里花紅柳綠,一對蝴蝶在花叢中翩躚飛舞,飛著飛著,飛到圍墻外面去了。
唉,要是像蝴蝶一樣,有一雙翅膀就好了。
當天夜晚,祝英臺給父親留下一封信,穿上男裝,把自己扮成書生模樣,把丫環(huán)銀心扮作書僮。趁花匠睡熟,祝英臺打開后花園的小門,帶著銀心,偷偷出了祝家莊,走上大路,朝杭州城走去。
長這么大,還是第一次離開家出遠門,祝英臺心情快活,她看花花好,看鳥鳥好,看人人好。
走啊走,走到草橋亭,天下起大雨,祝英臺招呼銀心說:咱倆到這草橋亭歇一會兒,等雨停了再趕路。
亭子里有位書生,他端坐在石凳子上,正在看雨景。書生身旁有個書僮,他見到銀心,熱情地上前拉她的手:這位小哥,我挑擔子,你也挑擔子,一路辛苦了,過來我身邊坐!
銀心見陌生男子拉自己,連忙后退,轉(zhuǎn)頭喚祝英臺:小姐
眼見就要露餡,祝英臺急中生智:小姐好端端在家里,你喚她做什么?
沒等銀心回答,祝英臺轉(zhuǎn)過頭對那位書生說:這位兄臺見笑了,我家中有個九妹,見我出門讀書,也要到杭州城求學,無耐爹爹頑固,死活不讓她出來,九妹只好留在家中。
書生說:世間不許女子讀書,這實在不公平。其實男子女子都是父母生養(yǎng),讓女兒讀書明理,也是天經(jīng)地義。
祝英臺聽了這話,心想,我本以為天下男子一個樣,難得他為女子抱不平,他真是我的知己。她朝書生深深作了一揖:賢兄的見解正與我相同。我叫祝英臺,要去杭州城萬松書院讀書,不知賢兄尊姓大名,要去哪里?
在下梁山伯,正巧也要去萬松書院。
祝英臺拍手笑起來:哈哈,梁公子,我倆走在同一條路上,遇上同一場雨,來到這同一個草橋亭,又要去同一座萬松書院求學,這不正是有緣千里來相會么?
正是,正是!我母親常說,有緣修得同船渡,我梁山伯無兄無弟,無姐無妹,今日與祝公子有緣,不如插柳為香,結(jié)拜為兄弟。
兩個人折下亭邊的柳枝,插在地上當作香燭。梁山伯十七歲,祝英臺叫他梁兄,祝英臺十六歲,梁山伯喚他祝弟。兩人相對拜了八拜,又一起拜了天,拜了地,約定從此同生同死,要像親兄弟一樣互助互愛。
雨停了,主仆四人結(jié)伴同行,有說有笑,又在路上走了幾天,來到萬松書院。
萬松書院建在山腳下,山上有萬棵松樹,山下有十里荷花。梁山伯和祝英臺同窗共讀,萬松書院夏日荷花飄香,冬天松樹常青,兩人在一起讀書寫字,談詩論文,感情漸漸深厚。祝英臺傷寒感冒,梁山伯端茶送水,親自煲藥,照顧她直到她完全康復。梁山伯衣裳破了,祝英臺一針一線為他縫補。
不知不覺,過去了三年光陰。
有一日,祝英臺收到一封家書,信中說:英臺,你離家求學已有三年,父母在家日日思念,鳥語花香也不歡喜。如今父母親憂思成疾,病倒在床,盼望英臺速歸,回家來安慰父母心懷。
祝英臺離家三年,也很想念家中父母,但她舍不得離開梁山伯。她找到師母,告訴師母說:師母,我要告訴你一個秘密,我其實不是男子,而是扮作男子的女兒身。
沒想到,師母笑起來:這個,我早就看出來了。
我爹爹寫信催我歸去,我不能再留在這里了。這三年來,我與梁山伯同窗共讀,感情深厚,希望師母成全,為我們做媒。
說完,她解下身上的玉佩作為信物,拜托師母轉(zhuǎn)交給梁山伯。
祝英臺收拾好行李,梁山伯送她出門,兩人依依難舍,走呀走,走過一座山又一座山,前面有座鳳凰山,祝英臺說:鳳凰山上鳳求凰,梁兄你是鳳來我的凰。
賢弟,夫妻才能配鳳凰,我們倆是好兄弟,你這個比喻不恰當。
走呀走,走過一片垂楊柳,前面有個清水塘,祝英臺說:水里鴛鴦成雙對,梁兄你是鴛來我是鴦。
賢弟,夫妻才能配鴛鴦,我們倆是好兄弟,賢弟你的比喻不恰當。
走呀走,走過一座獨木橋,祝英臺說:我倆走到木橋上,好比牛郎織女渡鵲橋。
賢弟,牛郎織女是夫妻,我是兄來你是弟,賢弟你的比喻不恰當。
唉,梁兄啊,你真是一只呆頭鵝!走到分別的長亭,祝英臺停下腳步,嘆息說,不知梁兄可曾婚配,有沒有鐘情的女子?
因為家境貧寒,山伯至今不曾求得好配偶。梁山伯低頭說道,我母親一直為這件事操心。
這樣正好。梁兄,我來給你作個媒,我要把我家九妹許配給你。九妹是英臺的同胞妹妹,人品相貌都和我一模一樣,不知梁兄意下如何?
梁山伯一聽很高興:如果人品相貌與賢弟一樣,九妹定然是聰慧秀美的女子,梁山伯求之不得只是,梁家窮,祝家富,我怕貧富懸殊,難成婚配。
梁兄不要擔心,我家九妹不是嫌貧愛富的人。
梁山伯跟祝英臺約好,七夕到祝家莊求親。約了相見的日期,兩個人依依惜別,祝英臺回家去,梁山伯回到萬松書院。
一回到書院,師母就把他叫了去,把玉佩交給他:祝英臺臨走前把這塊玉佩交給我,央求我為你們倆做媒。
梁山伯滿心歡喜:多謝師母,剛才與英臺賢弟離別前,他把祝家九妹許配于我,讓我七夕節(jié)到祝家莊求親。
師母笑了:山伯,你真是個書呆子,難道你沒有看出來,英臺是扮成男妝的女子呀!
梁山伯想起剛才在長亭送別,祝英臺又說鳳凰,又說鴛鴦,又說牛郎織女,恍然大悟:哦,來如此!原來如此,原來祝英臺就是祝九妹,祝九妹就是祝英臺!
師母說:既然你倆人訂了婚姻,就應(yīng)該盡早去求親。山伯,你下山尋英臺去吧!
梁山伯謝過師母,拜別師友,回到家中,稟明母親,便去祝家莊求親。
再說祝英臺,她回到家中,父親從病榻坐起身:英臺,父親催你回家,一來因為你爹娘身體有??;二來你已到了出嫁的年紀我為你訂了一門好親事,只等你回來就成親。這三年,你讀書明理,出嫁后再不得任性胡為。
聽了這話,祝英臺頓時感覺晴天霹靂:爹爹,你,你把女兒許配何人?
我為你選擇的好夫君,是馬太守的好兒郎馬文才。
爹爹,你把這門親事退了吧!
什么?馬太守家有錢有勢,難道還配不上你?
爹爹,這三年來,英臺與同窗梁山伯情深似海,已經(jīng)請師母做媒,定了終身。我不能再與別的男子結(jié)為夫婦。
祝員外一聽,啪一聲拍爛了書桌:我容你出外讀書,你竟與外頭男子私定終身,你與馬家的婚事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絕不能退婚。從今日起,你乖乖在閨中待嫁,再不得出門半步。
祝員外十分憤怒,他把祝英臺關(guān)在家里,讓人日夜看守,再不許她出門了。
到了七夕節(jié),梁山伯來到祝家莊,可是祝員外對他說:英臺其實是我家女兒,不是男子。男女授授不親,你們兩人不便相見!
梁山伯急了:我與英臺同窗共讀,三年來親如兄弟,分別后我才得知英臺是女兒身,師母為我倆做媒,囑咐我早日來祝家莊,向祝伯父提親。
祝員外告訴他:我已將女兒許配馬家了,英臺馬上就要出嫁。你回家去,另尋佳偶吧!
梁山伯走到祝家門外,又抬頭去看祝家的樓臺,卻看見英臺身穿女子的衣裙,正站在閣樓上,流著淚望著他。
兩個人一個在閣樓上,一個在墻跟下,只是相對望著流眼淚,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梁山伯回到客棧,輾轉(zhuǎn)反側(cè)睡不著覺,他的心碎了,當晚感染了風寒,沒過幾天,病死了。
那店家可憐他,把他埋在路邊的荒郊,為他造了一座土墳。
祝英臺出嫁那天,她穿上紅嫁衣,打扮得很漂亮,她坐在花轎上,心里想:如果像蝴蝶一樣,有一雙翅膀就好了。如果能跟梁山伯一起,變成兩只蝴蝶就好了。
當花轎行到梁山伯的墓前,英臺推開轎門,跳出轎子,她甩掉繡花鞋,赤腳朝墓前奔去。一時間,四下里風起云涌,大雨刷啦啦落下。等到祝英臺跑到墳?zāi)骨?,只聽見轟隆一聲巨響,墳?zāi)沽验_一道縫,祝英臺從裂縫跳入墓中,墳?zāi)柜R上合攏了。
過了一會兒,雨過天青,天上出現(xiàn)一道彩虹,墳?zāi)估镲w出來一對蝴蝶。
兩只蝴蝶自由地飛,快活地飛,它們一會兒飛到花間,一會兒飛到湖上,無論飛到哪里,它們總是在一起,形影不離。
這兩只蝴蝶,就是梁山伯與祝英臺。
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一日,會稽郡上梁村的梁光漢,中年喜得貴子,格外器重,請來識字先生給兒子取名。先生對梁光漢說:“為人處事要重仁義道德,孩子就取字‘處仁’,你身居山村,難得第一子,名叫‘山伯’吧?!绷汗鉂h夫婦對此十分滿意。
山伯自小聰明超人。到四五歲時,聽大人講故事,非但一遍能記住,而且還能原原本本傳給鄰里小孩聽。數(shù)數(shù)、算帳一清二楚。上山砍柴,放羊喂雞,勤快能干。長到12歲時,一天,他看到幾個富家子弟提著書箱去念書,小山伯很羨慕,他好奇地跟到讀書處,在窗臺上張望。只見一位老先生搖頭晃腦在教書,他覺得很新鮮,不知不覺地竟把先生念的和解釋的東西一一記住了。當先生抽查學生背誦時,有一位學生背不下去了,在窗外的梁山伯捂嘴一笑,忍不住接著背下去了。先生一聽外面有人接背課文,感到驚奇,出來一看,原來是位機靈秀氣的孩子,十分討人歡喜。先生問:“孩子,你為什么不上學?”山伯有禮貌地回答:“家里沒有錢供我上學?!毕壬行脑耘噙@個聰明的孩子,就叫山伯引路到家。先生對梁光漢說:“我看這孩子聰明過人,將來必成大器。人家孩子讀書要交三石五斗米,你家孩子我粒米不收,書本文具由我資助?!绷汗鉂h一聽,很是高興,心里想,我家世代不識字,能在兒子一代讀書識字,再好不過了,于是就答應(yīng)了先生。小山伯對先生感激不盡,向先生深深一鞠躬。
果然,山伯在學堂念書,四書五經(jīng),過目不忘;吟詩作文,出口成章。入學三年,才華出眾,年年第一,先生心里自然十分高興,但是轉(zhuǎn)念一想,這孩子在我地方已無書可讀了,應(yīng)為他的前程著想,不如送他到鄮城四明學館名師處去深造。出于愛才,先生說服山伯父母,傾囊相助一百二十兩銀子,作學費盤纏,并向名師修書一封,引薦梁山伯入學。
來到鄮城,梁山伯、祝英臺拜見名師,安頓住宿。被分到同桌學習,同室同床住宿。話說那祝英臺,原是祝家莊員外祝公遠的九千金,因祝家有八個兒子,最小的是女兒,在家被視作掌上明珠。自小聰慧過人,知書識禮。但嬌生慣養(yǎng),也很任性。到14歲時,竟纏住父母要上學。祝員外經(jīng)不住英臺撒嬌,便答應(yīng)了。但又一想,自家府第高貴,而女孩出門讀書,有失禮儀,讓人笑話。便對英臺說:“自古女子不上學,你還是在家習字讀詩吧。”英臺靈機一動說:“父親,女兒早有妙計,我女扮男裝遠離家鄉(xiāng)求學,這不會有損父親名聲,女兒主意早定,不可改變?!备竸衽敚粊硪蝗?,最終還是祝員外讓步。
現(xiàn)在梁祝來到鄮城上學,同桌同床,由于梁山伯忠厚老實,行動拘謹,又因為祝英臺防范嚴密,晚上睡覺杯水相隔,雖偶露真相,英臺巧言掩蓋,終究沒有讓梁山伯察覺英臺女兒身。倒是同班馬文才常常疑心。
三載同窗,彈指一揮間。英臺思念父母,召她回家的書信也到了,就辭師回家。梁祝情深如海,十八里相送。此時祝英臺愛慕之心越發(fā)強烈。一路上,清水井邊作暗喻,獨木橋上比鵲橋,碰到鴛鴦打比方,最后道出月下老人來牽線結(jié)姻緣,一直到長亭話別,忠厚老實的梁山伯始終沒有領(lǐng)悟。這時祝英臺只得拿出最后一著棋子了,對梁山伯說:“梁兄,你我三載同窗,情深義重,英臺我無以報答,想給梁兄提親?!鄙讲宦?,非常害羞,臉也紅到了耳跟。英臺鼓足勇氣,絲毫不放棄最后機會,頓了頓嗓子說:“我家有個小九妹,才貌雙全,知書達禮,同梁兄十分相配,梁兄意下如何?”山伯忙說:“多謝賢弟。我家無萬貫錢財,又無高貴門第,怕不配賢妹吧。”英臺緊追不放:“只要梁兄愿意,單憑你才華人品,我小妹哪論門第家產(chǎn),望勿推辭?!鄙讲犛⑴_說的蠻有道理,仗英臺信義,就把終身大事托付英臺。英臺臨別回頭再三叮囑:梁兄及早遣媒來提親,千萬勿誤。山伯連連應(yīng)諾。
長亭一別,又過一載。一日,梁山伯突然想起英臺臨別重囑,便去祝家莊拜訪英臺。山伯在村頭逢人便問:“我鄮城讀書同學英臺家在何處?”莊里的人都說沒有這樣的人。走到一棵古樟樹下,遇見一童顏鶴發(fā)老者,山伯就上前詢問,老者神秘地一笑說:“本莊祝員外千金祝九娘,寫得一手好文章,想必你是找她了?!鄙讲宦?,出于害羞的本能,連忙擺擺手說:“不是,不是,她是我同學英臺的妹妹,我是找她哥哥?!鞭D(zhuǎn)念又一想,也好,反正是找她家,又忙說:“請問老伯,她家怎么走?”老者順手一指說:“莊東朱門粉墻就是祝家府第?!鄙讲x過老者,快步朝祝府而去。
山伯上祝府登門求見,祝員外曾幾次去鄮城看望過英臺,同山伯熟悉,故破例讓山伯進深閨樓臺相見,以敘同窗之情。山伯一見英臺,方知是女兒身。此時回想三載同床,羞愧難言,連連搖頭。還是英臺大方,上前解釋:“我身為女子,如不女扮男裝,怎能同男子一樣去上學呢,實在是不得已啊,請梁兄見諒?!蓖A艘环⑴_若有所失地說:“小九妹就是英臺,梁兄你為何不早托媒來提親?現(xiàn)我們同窗馬文才的父親馬太守前些日子遣媒說親,送來聘禮,因我父親來四明學館看望我時,順便拜訪了家住鄮西的會稽府馬太守,認為馬家有權(quán)有勢,門當戶對,就應(yīng)允了馬家,愿結(jié)秦晉之好。你我同窗情深,但為時已晚。”山伯聽后十分后悔,當初十八里相送,英臺句句表真情,自己卻一點不領(lǐng)情。 只好痛苦地告辭英臺。
山伯回家,其父母很是喜歡,但見山伯整日悶悶不樂,唉聲嘆氣,反復詢問,仍閉口不語,身體日見消瘦。
這年秋,朝廷簡文帝舉賢良,四明學館把品行端正、學業(yè)卓著、獨占頭名的梁山伯推舉上去。一日,江浙道臺衙使策馬前來報喜:奉詔,梁山伯出任鄞縣令。梁山伯有志為民造福,顧不得私情折磨,帶病上任,當年20歲。到任后,治理三江,使農(nóng)田旱澇保豐收;幫助農(nóng)民治滅蟲害;整頓鄞城秩序,懲處一批橫行不法“地頭蛇”。不到一年,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yè),梁山伯因病痛和勞累交加,次年八月十六,巡視姚江大潮水位時,累倒在鄞西清道源九龍墟,臨終囑衙吏就地安葬,以示死守姚江大堤;同時祝英臺若嫁到鄮西馬家,這里也是航船必經(jīng)之處,祝英臺可以看到他的靈墓。梁山伯勤政安民的事跡,在百姓中一傳十,十傳百,一時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名揚京城。于是晉安帝謚封梁山伯為“義忠王”。
不久,祝英臺青春十八,馬家催著成親,祝英臺難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逼上轎,在渡口換乘大船,朝姚江撐來。船到九龍墟,突然風浪大起,船無法行駛。英臺侍女銀心眼尖,發(fā)現(xiàn)岸旁有座新墳,覺得事出有因,借問船老大:“請問,這是誰家墓冢?”船老大熟門熟路,并且早已熟知梁山伯事跡,就回答說:“梁縣令山伯英靈在上?!便y心悄悄告知英臺。英臺一聽,不管一身紅裝,就對媒人說:“我要上岸祭梁兄?!泵饺瞬桓易髦鳎D(zhuǎn)告新郎馬文才。馬文才感到十分惱火,但又不便發(fā)作,就哄著祝英臺說:“娘子,今天是咱們大喜日子,祭墳會紅白相沖,不吉不利,待到冬至或清明再祭吧?!庇⑴_一腔激情,無法控制,對梁山伯一往情深,早圖報答,打定主意,生不成雙,死也要同墳。于是厲聲對馬文才說:“如不答應(yīng),我即投江自盡?!瘪R文才一時被嚇慌了,再加風浪越來越大,也想避避風,就連忙答應(yīng),命船老大將船靠岸。英臺脫下嫁裝,露出一身白衣,由侍女銀心攙扶,直奔梁山伯墳前。突然,烏云密布,電閃雷鳴,一道閃電劈頭而來,轟隆一聲震天響,梁山伯墓頂裂成兩半,英臺縱身一跳,躍進墳內(nèi)。銀心連忙去拉,只扯下一片裙角,墳?zāi)褂趾蠑n如初,只是墓碑中間留下一道裂縫。銀心扯下的裙角一放手,立即化為兩只大蝴蝶,迎風飛上天去。
馬文才見狀,立即從船上跳下來,帶著家丁轎夫趕來,見英臺入墓無影,急得滿臉通紅,命家丁動手掘墓。不料,墓旁竄出兩條大蛇,碧眼白頸,張開大口吐著毒舌,“絲絲”作響。馬文才和家丁大驚失色,掉頭就逃,爭先恐后跳進船艙,叫船老大快快搖回鄮西廊頭馬家。
即刻,云開日出,一道彩虹飛架在九龍墟上空,一對大彩蝶在梁山伯墓頂自由自在地飛舞,當?shù)厝藗儌髡f這是梁山伯祝英臺的精靈化身。
事情傳到朝廷,晉朝宰相謝安有感于祝英臺忠貞不渝的情義,向朝廷奏本,賜碑文“義婦?!?。千百年來鄞縣高橋的梁祝墓受到無數(shù)恩愛夫妻的虔誠祭拜。
從此,寧波一帶世世代代傳頌著這一奇妙動人的故事。
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
梁山伯與祝英臺
從前有個姓祝的地主,人稱祝員外,他的女兒祝英臺不僅美麗大方,而且非常的聰明好學。但由于古時候女子不能進學堂讀書,祝英臺只好日日倚在窗欄上,望著大街上身背著書箱來來往往的讀書人,心里羨慕極了!難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繡花嗎?為什么我不能去上學?她突然反問自己:對??!我為什么就不能上學呢?
想到這兒,祝英臺趕緊回到房間,鼓起勇氣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讀書。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樣子,一定不讓別人認出來,你們就答應(yīng)我吧!”祝員外夫婦開始不同意,但經(jīng)不住英臺撒嬌哀求,只好答應(yīng)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剛蒙蒙亮,祝英臺就和丫鬟扮成男裝,辭別父母,帶著書箱,興高采烈地出發(fā)去杭州了。
到了學堂的第一天,祝英臺遇見了一個叫梁山伯的男同學,學問出眾,人品也十分優(yōu)秀。她想: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也一定會很開心的。而梁山伯也覺得與她很投緣,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于是,他們常常一起詩呀文呀談得情投意合,冷呀熱呀相互關(guān)心體貼,促膝并肩,兩小無猜。后來,兩人結(jié)拜為兄弟,更是時時刻刻,形影不離。
春去秋來,一晃三年過去了,學年期滿,該是打點行裝、拜別老師、返回家鄉(xiāng)的時候了。同窗共燭整三載,祝英臺已經(jīng)深深愛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雖不知祝英臺是女生,但也對她十分傾慕。他倆戀戀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著對方。幾個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訪,結(jié)果令他又驚又喜。原來這時,他見到的祝英臺,已不再是那個清秀的小書生,而是一位年輕美貌的大姑娘。再見的那一刻,他們都明白了彼此之間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請人到祝家去求親。可祝員外哪會看得上這窮書生呢,他早已把女兒許配給了有錢人家的少爺馬公子。梁山伯頓覺萬念俱灰,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去了。
聽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與父母抗爭以反對包辦婚姻的祝英臺反而突然變得異常鎮(zhèn)靜。她套上紅衣紅裙,走進了迎親的花轎。迎親的隊伍一路敲鑼打鼓,好不熱鬧!路過梁山伯的墳前時,忽然間飛沙走石,花轎不得不停了下來。只見祝英臺走出轎來,脫去紅裝,一身素服,緩緩地走到墳前,跪下來放聲大哭,霎時間風雨飄搖,雷聲大作,“轟”的一聲,墳?zāi)沽验_了,祝英臺似乎又見到了她的梁兄那溫柔的面龐,她微笑著縱身跳了進去。接著又是一聲巨響,墳?zāi)购仙狭恕_@時風消云散,雨過天晴,各種野花在風中輕柔地搖曳,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來,在陽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