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司馬光《酬王安之聞罷真率會》詩中有句:“虛舟非有意,飄瓦不須嗔?!薄疤撝邸钡牡涔?/a>來自《莊子·山木》:“方舟而濟于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闭f的是,并在一起的兩條船渡河,結(jié)果從上游漂來一條空船,將這并聯(lián)的船撞了。此時船的主人即使是個脾氣非常暴躁的人,他也不會發(fā)怒,因為那條撞上來的船是空的。
“飄瓦”的道理也是一樣。風刮下屋頂上的一片小瓦,打在人的頭上,即使把頭打破了,人也不會發(fā)怒,因為瓦是無心的。
“虛舟”也好,“飄瓦”也罷,講的是一個道理,那些無心的沖撞,是不會讓我們發(fā)脾氣的。如果我們對無心的沖撞也發(fā)起脾氣來,那我們的修養(yǎng)就確實有問題了。
生活中,這些無心的小小沖撞在所難免。譬如走路時,不小心踩了別人的腳;譬如在公交車上,司機一個急剎,你不小心撞到別人身上;譬如球場上,一個球踢飛了,正好砸在你的頭上;譬如匆忙之間,你拿錯了別人的雨傘……一個心地寬厚的人,會對這些無心的小錯處一笑了之。
人是生活在“群”中,“群”意味著彼此空間存在交錯的現(xiàn)象。在公共空間中,一個即使遵守公共道德的人,也難免會犯一些小小的無心的過錯。譬如在公共晾衣繩上晾曬衣物,粗心的人可能會將別人家的枕套當成自己的收回去了。這時候如果大動干戈,不僅有傷鄰里和氣,而且讓一個人的形象,在他人心目中大打折扣。每一個錯誤,哪怕對人構成了傷害,但只要是無心的,都應該被原諒。因為沒有主觀的故意,所以一些錯誤,哪怕比較嚴重,在法律上也是要考慮從輕懲處的。
原諒無心的錯誤,自然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有些人有心要捉弄你,甚至在背后搗鬼,損害你的利益或者聲名,對于這樣的人,我們是否睚眥必報呢?我們看看“管鮑之交”,就知道答案了。管仲年輕時和鮑叔牙在一起做生意,每次分紅的時候,管仲總是拿大頭,鮑叔牙拿小頭。大家為鮑叔牙鳴不平,但是鮑叔牙卻說:“管仲家里窮,需要錢,我是主動讓他拿大頭的。”依照常理,管仲背后搗鬼,鮑叔牙就該與他割袍斷交,但是鮑叔牙卻寬容了管仲的小缺點,而看重他的大本事。鮑叔牙的胸襟,真是比海還要寬廣。
有人可能會說,鮑叔牙這樣做,是在縱容為惡。的確,管仲為相后,生活奢靡,為孔子所詬病,我們沒有必要為古人諱,但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滨U叔牙不因管仲的人格瑕疵而打滅他的才華,相反卻在齊桓公面前極力舉薦他,就可以看出,鮑叔牙是一個目光遠大的人,薦人唯賢,以國家利益為重,“不以一眚掩大德”,值得肯定。
一個人,心大了,即使是天大的事,也會變小起來,更何況是無心之過,諸如“虛舟”或者“飄瓦”之類呢?說到底,即使他人有心惹到了你,過去了就過去了,不必放在心上,所謂“虛懷若谷”。由“虛舟”到 “虛懷”,一個人胸襟寬大,順耳之言、逆心之事,都一樣能坦然接受,泰然處之。倒是那些有心搗鬼之人,會惴惴不安,生怕別人看穿了他的把戲,痛苦的是他,我輩自樂得心底無私天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