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中,孫悟空和豬八戒的本領(lǐng)都比唐僧高,但是唐僧的地位凌駕于二人之上,這是為何?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他們是為何去取經(jīng)的。
先說豬八戒,他因為觸犯天條,被貶下凡間。到了凡間沒了生計,正好卵二姐招女婿,豬八戒就去當了上門女婿。后來卵二姐死了,他就在山里做妖怪,抓行人來吃。后來又跑去高老莊當上門女婿,混口飽飯吃。觀音菩薩尋找取經(jīng)人的時候,遇到了豬八戒,勸他去取經(jīng),豬八戒渾不在意,并不想去。菩薩勸解他,在這里做妖怪吃人,會受到上天的懲罰,并說道:“汝若肯皈依正果,自有養(yǎng)身之處?!必i八戒一聽,跟著唐僧取經(jīng),有飽飯吃,馬上答應:“愿隨,愿隨!”
取經(jīng)一路,孫悟空要豬八戒干什么事,基本上都要靠“好吃的”去引誘豬八戒。做上門女婿有飯吃,他就做上門女婿;取經(jīng)有飯吃,他就去取經(jīng)。在豬八戒眼里,取經(jīng)不過是個混飯吃的方式。職場上這樣的人少嗎?工作對他們來說就是掙錢的方式,于是他們沒有目標,沒有規(guī)劃,也沒有動力,一切向錢看。這樣的人,不過是混日子。他們往往越混越差,日子越過越難。
再說孫悟空,孫悟空是有野心的,他剛從石頭里蹦出來,聽說誰飛過瀑布就能當猴王,馬上冒著巨大的風險飛進了水簾洞,當上了美猴王。后來又想上天當官,先是當弼馬溫,他嫌官小,又做了齊天大圣。最后因為大鬧天宮,斷絕了他在天庭發(fā)展的機會。此時取經(jīng)成了他奔前程的唯一出路。剛遇到唐僧時,他嫌唐僧啰唆,不想繼續(xù)保唐僧。東海龍王勸他,說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孫悟空聽了這話,才下定決心跟著唐僧取經(jīng)。取經(jīng)一路,孫悟空總是沖鋒在前,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性格就爭強好勝,另一方面是他想多立功勞,爭取更好的前程。
孫悟空這樣的人,有野心,有干勁,總是拼命地想要獲得更高的職位、更多的薪水。他們的干勁來源于名利,往往缺乏韌性。比如孫悟空幾次三番因為受不了唐僧的訓斥而脫離取經(jīng)團隊,險些葬送前程。他們太熱衷于名利,又容易走入歧途,比如孫悟空的邪念就曾滋生出六耳獼猴,想打死唐僧取而代之。這樣的人能成為將才,卻必須有人監(jiān)督、約束,所以很難成為職場上的帥才。
最后說唐僧,唐僧的父親是狀元郎,外公是宰相,但是他不肯回家,只想住在寺院里繼續(xù)修行。觀音菩薩去大唐尋找取經(jīng)人,唐僧立刻主動站出來,表示愿意擔此重任。有人勸他,西天一路,到處是虎豹豺狼、妖魔鬼怪,此一去九死一生。唐僧說:“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對佛設(shè)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盡此心。這一去,定要到西天,見佛求經(jīng)。”
對唐僧來說,取經(jīng)既不為名也不為利,而是一種追求和理想。為了理想而拼搏,才能信念堅定,毫不動搖;為了理想而奮斗,才能目光長遠。這樣的人,會成為事業(yè)的掌舵者,也會成為職場上的領(lǐng)航人。
職場上,能力水平?jīng)Q定了一個人成就的下限,而對工作和事業(yè)的態(tài)度,則決定了一個人成就的上限。你為什么而奮斗,決定了你的毅力和動力,也決定了你未來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