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段子沒有層次,出了岔子誰負責?”于是又委派了四個人,成立了管理部。一個人負責紀律部工作,一個人負責監(jiān)督部工作,一個人負責財務部工作,一個人是總管,對董事會負責。一年之后,董事長總結說:“去年倉庫的管理成本為四十五萬元,這個數(shù)字太大了,你們一周內必須想辦法解決。”于是,一周之后,看門人被解雇了。
這個段子,讓我想到“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按照“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來推導,三個和尚比一個和尚應當更有水喝,為什么反而會沒水喝呢?一些人只知人多力量大,殊不知,當人多得超過實際需要時,非但不好辦事,甚至會礙事誤事。
“人多力量大”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力量朝一個方向使,倘若有的向東拉,有的往西拽,有的朝南抻,有的沖北扯,那就不是力量大而是力量小了。這就是物理上所說的合力吧,合力不是簡單的兩力或幾力相加,有時恰是相減。
拋開這一點,即便都向同一個方向用力,人越多,每個人用的力卻越來越小。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召集了一些人,讓每個人單獨大聲喊叫,并記錄其音量,然后再將這些人編組喊叫,再記錄音量,結果發(fā)現(xiàn),雖然團體喊叫的總音量隨著人數(shù)的增加而增加,但個人的音量卻隨著團體人數(shù)的增加反而降低了。
魯迅在《沙》一文中說:“近來的讀書的,用文言來說,就是’治績?!濒斞附酉聛矸治鰰绱说脑颍荷w中國人做官無非是為了發(fā)財,做官不過是發(fā)財?shù)囊环N門徑;而財從何來?當然是從小民身上搜刮來,“小民倘能團結,發(fā)財就煩難,那么,當然應該想盡方法,使他們變成散沙才好……于是全中國就成為‘一盤散沙了?!睂χ袊说摹皣裥浴苯沂镜米钌羁痰聂斞福@回卻斷言“一盤散沙”不是什么國民性,而是中國自古以來的“統(tǒng)治術”。魯迅說這番話是在1933年,然而移之其后,竟依然有效,真真是“仿佛時間的流駛,獨與我們中國無關”。
“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僅適用于合適的環(huán)境,如果人多心不齊,柴多火燒得不是地方,那將事與愿違。管理學有個著名的“苛希納定律”告誡我們:雞多不下蛋,人多瞎搗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