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的母親,在我的心目中,母親總愛嘮叨,她老人家雖未曾讀過書,沒有文化,但她稟性聰慧,嘮叨起來,會很快進入角色,或喜形于色、或聲嘶立竭、或橫眉怒目、或聲淚俱下,而且嘮叨起來則沒完沒了。
從小至今,雖極厭煩母親的嘮叨,但從母親那嘴中嘮叨出來的則是富有一定的哲理性的,讓人有所思、讓人有所學,也就是母親的嘮叨教會了我的為人之道,做事之理。
最初闖入我腦海記憶中的嘮叨是我們兄妹四人上學時,常因偷懶,致使作業(yè)沒有按時完成而受到老師罰站,母親知道后,雖不打罵我們,而那“養(yǎng)兒不讀書,不如養(yǎng)頭豬”“人不學不靈,鐘不打不鳴”“水不流會發(fā)臭,人不學會落后”等一一連貫的嘮叨從早到晚在我們兄妹身邊回蕩,并結合她小時候,因家里窮,兄弟姐妹多,祖父母則不讓她去讀書,以至落個今日“一字不知橫畫”,想到如今沒有文化是多么的苦啊﹗并希望我們再窮、再苦也不能荒廢學業(yè),走她那沒有文化的路子了。
也許正是母親愛嘮叨的緣故,就連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嘮叨個沒完。甚至我們幾個字寫不端正一點,被母親發(fā)現(xiàn)了,那些“沒學會走路、就學會飛”“人怕笑,字怕吊”的嘮叨會聽得是讓我們頭腦發(fā)脹,這種滋味是他人無法感受到的,有時候我們聽煩了,就會想方設法避開一伙兒,若實在避不開,只好身坐家中,兩眼觀窗外,腦中盡想玩樂之事,而母親則認為我們正認真聽她嘮叨,就更加用心去嘮叨了。
這樣一來,我們兄妹對母親的嘮叨都有一種恐懼感。也許正是因為有這種恐懼感和母親那無休止的嘮叨,才促使我們很好地完成學業(yè)。否則我們?nèi)缃裼质俏拿ひ粋€,又要重演母親那沒有文化的老戲,我從心底里感激母親當年的嘮叨了。
畢業(yè)在外工作后,有時忙中偷閑回家看看那年邁的父母親,滿以為自己已長大成人,又參加工作了,這樣一來回家便是客,母親本應高興還來不及呢﹗總不會再嘮叨個沒完沒了吧,可誰知母親對我們回家高興之外,還利用這一有利時機亦不忘向我們播撒“多學他人長,少說他人短”“行船靠帆,創(chuàng)業(yè)靠志”“要想精通,十年苦功”“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損人利己得人憎,公而忘私得人敬”這一諸多的嘮叨從早到晚也不間停片刻。
也正是這些嘮叨在我們的工作中或讓我多思、細心、敬業(yè),或讓我正直、謙虛、清廉,當母親看到我們兄妹四人在各自工作崗位上取得的成績,雙手捂摸著那一疊疊得來不易的榮譽證書時,母親流下了熱淚,她感到很欣慰,眼淚也禁不住流到手中那一疊的榮譽證書上,從母親那細流的淚水中我們感受到母親的用心良苦,是母親通過那不厭其煩的嘮叨,把她的智慧、她的期望、她的信任、她的做人之道賦于我們,盡職盡責做到一個偉大母親辛苦培育子女的神圣使命。
如今,我們兄妹已先后成家立業(yè)了,或為人夫為人父、或為人妻為人母,然而年邁的母親仍忘不了從她那嘴角拋出習慣性的嘮叨,她雖對孫女們百般呵護、疼愛,但也時常在孫女們面前嘮叨我們教育子女要做到“嚴是愛、容是害,不管不問是禍害”“樹叉不剪會長歪,子女不教會變壞”。
在生活上,她一向很注意衛(wèi)生,對我們動手做的任何事情除了不放心外,還時常嘮叨這個如何如何洗凈,那個如何如何擦干,這個該怎樣打掃,那個該怎么清理,宛然像一個指揮官或參謀長什么的,這樣的嘮叨或許是多余的,可能沒有人會喜歡它,但它卻在母親的口中得到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把凝聚著自己的寄托、希望和關愛賦予我們,但它也蘊藏著一個深厚的母愛。
是啊﹗做母親不易,而做一個稱職的母親更不易,嘮叨興許是母親的一種天職、是母親對于子女們的逆耳忠言,是母親賦予子女們的特別母愛,但我們也可以斷定,母親是這世上最有資格嘮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