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各種習氣中再沒有一種像克服驕傲那么難的了。雖極力藏匿它,克服它,消滅它,但無論如何,它在不知不覺之間,仍舊顯露。--《富蘭克林自傳》
年輕時候的富蘭克林,非常的驕傲自大,而且言行簡直就是不可一世,無論到哪里都顯得咄咄逼人。造成他這個壞脾氣的最大原因是因為他的父親對他太縱容了,從來都不對他的這種行為做出訓斥。不過他父親的一位摯友倒是看不下去了,有一天,把他叫到面前,用很溫和的語氣對他說:"富蘭克林,你想想看,你不肯尊重他人意見,事事都自以為是的行為,結(jié)果將使你怎樣呢人家受了你幾次這種難堪后,誰也不愿意再聽你那么驕傲的言論。你的朋友們也會遠遠地避開你,免得他們會受你一肚子的冤枉氣。如果你還這樣下去,那么你從此就不能交到好朋友,你也不能從他人那里獲得半點知識了。再說你現(xiàn)在所知道的事情才是那么一點點、很有限,這樣是不行的。"
聽了這一番話后富蘭克林大受感動,他也看清楚了自己過去的錯誤,決定從此要痛改前非,在處事待人的時候處處都改用研究的態(tài)度,言行也變得謙恭和婉了,時時慎防有損別人的尊嚴。在不久后,他便從一個受人鄙視、拒絕交往的自負者,變成了一個到處受人歡迎和愛戴的人際交往高手。
如果富蘭克林沒有接受意見改變自己的毛病,仍然是一意孤行,說起話來還是不分大小,不把他人放在眼里,那么他的結(jié)果一定不堪設(shè)想。他也正是因為這才擁有了豐富的人際關(guān)系資源,才成為美國的一位偉大的領(lǐng)袖。
東漢初時的名將馮異在建立東漢王朝的戰(zhàn)爭中屢立功勛,然而他在每次戰(zhàn)爭后,總獨自躲在大樹下,而不像其他人那樣,聚在一處爭說自己的功勞,因而他贏得了"大樹將軍"的美稱。南朝梁時的開國良將馮道根,在梁武帝最初舉兵時,馮道根受命為先鋒,立了大功。每次征伐取得勝利之后,他從不自吹自擂。梁國的宰相沈約對梁武帝稱贊馮道根說:"此陛下之大樹將軍也!"功勞是客觀存在的,別人抹殺不掉,自己的吹噓也終是徒勞。
有不少居功自傲的人,最終還是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只有那些繼承了謙虛美德的老實人才能"贏得生前身后名",為人所津津樂道。
在南北戰(zhàn)爭時期,美國北軍格蘭特將軍和南軍李將軍率部交鋒,經(jīng)過了一場激戰(zhàn)后,南軍敗的潰不成軍,李將軍也被送到愛浦麥特城受審,簽訂降約。格蘭特將軍在這次勝利后,很謙恭地說:"李將軍是一位很值得我們敬佩的人物。他雖然戰(zhàn)敗了,但是他的態(tài)度仍舊是那么鎮(zhèn)定。他仍舊是穿著全新的、完整的那套軍服,腰間還佩著政府獎賜他的名貴寶劍;而我卻遠遠的比不上他呀。"
他說他能取得這次戰(zhàn)爭的勝利,都是因為偶然的機會造成的。他說:"我們能夠取得這次勝利是因為我們運氣好,當時敵方軍隊在弗吉尼亞,幾乎天天都遇到陰雨,害得他們不得不陷在泥濘中進行作戰(zhàn)。然而,我們所到之處,幾乎每天都是好天氣,非常方便我們行軍,我們就是因為幸運才取得勝利的。"
這些謙虛的話,要比自吹自擂好得多。一個真正深通人際關(guān)系的人,是不會自我吹噓、自我炫耀的,你所取得的成績,別人比你看得更清楚。
謙虛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修養(yǎng)。謙虛者可以包容別人、善待別人,學習和吸取別人有益的經(jīng)驗和知識,從而提高自己,避免淺薄無知。常懷謙虛之心,會多一分清醒,少一分陶醉;常懷謙虛之心,會多一分合作,少一分孤立;常懷謙虛之心,會多一分警惕,少一分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