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很多東西,熟視了漸漸無睹。見多了常常不怪,習慣了往往為常。不知你留意過沒有,我們眼下使用的電腦,鍵盤上的個英文字母,都是以Q打頭至M結束。從學習英文字母那天起,我們都是遵循從A到Z的順序讀取的。那么,電腦輸入鍵盤為什么不按常規(guī)排位呢?
現(xiàn)今通用的電腦輸入鍵盤,排列成倒梯形的字母方陣,首行的前六個字母是QWERTY,一般稱作柯蒂組合式鍵盤。追溯起來,它的產生和定位并不是出于先進的創(chuàng)意,而是由于當年材料工藝和機械工藝水平落后。制造商們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之舉。
第一臺打字機問世之初,其鍵盤原本是按英文字母的順序排位的,而且鍵距盡可能地縮小。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旦擊鍵速度太快,連接按鍵的金屬桿就會相互干擾,發(fā)生卡鍵現(xiàn)象。打出的字跡也混亂模糊。打字員不得不停頓下來,用手將絞結粘連在一起的字鍵分開,才能繼續(xù)操作,從而嚴重影響了打字速度。為此,公司時常收到客戶的投訴。
受當時材料工藝和機械工藝的限制,設計師和工程師們很難解決卡鍵問題。走投無路之際,有一位工程師提出,既然我們無法提高字鍵的彈回速度,不如想辦法降低打字員擊鍵速度。降低擊鍵速度的方法很多,最簡單的就是打亂個字母的排列順序,把使用頻率較高的字母擺在較笨拙的手指下,把不常用的字母排在靈活度較高的手指下。這樣以來,打字的速度明顯降低,卡鍵問題便迎刃而解。于是便有了現(xiàn)在這樣一種匪夷所思的排鍵方式。
柯蒂組合式鍵盤,盡管是以“在不卡鍵的前提下盡量提高打字速度”為理念,但它畢竟是以犧牲打字速度來解決機械故障問題的,因此在它誕生后。蕭爾斯公司不好意思告知客戶柯蒂組合式鍵盤的鍵位排列真相,于是就想出一個促銷花招,欺騙公眾說,這樣的排位是為了提高打字效率而經過科學計算的。但在實際應用中,柯蒂鍵盤使用戶特別是打字入門者感到非常不便。大多數(shù)人打字慣用右手,但左手卻負擔了%的工作量。兩小指及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要頻頻地使用它們。排在中列的字母,其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左右,因此。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效率很低。
進入世紀以后,有人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了。柯蒂鍵盤不僅打亂了英文字母的常規(guī)排序,而且毫無邏輯可言,笨拙得讓人難以理解。一位打字機博物館官員說:“實際上這是個彌天大謊。從數(shù)學角度分析,字母的任何一種偶然的排列,也比現(xiàn)在這種排列方式強。”誰也沒想到,蕭爾斯公司的這個彌天大謊一忽悠就是多年,真可謂“有史以來最大的騙局之一”。
隨著材料工藝和機械工藝的發(fā)展,卡鍵的問題完全不存在了,字鍵的彈回速度遠遠超過了打字員的擊鍵速度。于是,人們相繼設計出了更加科學、更加人性的鍵盤,眾多高速打字鍵盤應運而生,速度要比柯蒂鍵盤快多了。最著名的就是Windows內置的“DVORAK”鍵盤。奧古斯特·德沃夏克教授設計的這種鍵盤,由于不再考慮按鍵機械結構問題,所以鍵位排列完全按照理想化的擊鍵率分布設計。手指運動的行程比柯蒂鍵盤要小得多,平均打字速度幾乎提高了一倍。
然而,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蕭爾斯排列法,新式鍵盤再好,卻怎么也不能為人們所接受。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那些沒有采用蕭爾斯鍵盤布局制造打字機的公司,都一家接一家地破產了,這不能不說是世界打字機史上的一個奇跡?,F(xiàn)如今,“QWERTY”鍵位不僅應用在電腦標準鍵盤上,很多智能手機、PDA等便攜設備也都采用了這種鍵盤,幾乎涵蓋了所有電子產品的打字輸入、排版系統(tǒng)。在現(xiàn)代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設計笨拙的柯蒂鍵盤仍然大行其道,如同方向盤一樣,幾乎成了一種文化標志。由此可見,習慣的力量是多么頑固,有時,就連高科技也拿它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