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的望聞問切(二)
聞
聞診包括聞聲音和嗅氣味,如病人語聲低弱,少氣懶言,多為虛證,語聲響亮,煩躁多言,為實證,喘息氣粗,喉中痰鳴為哮證,干咳無痰是肺燥,咳聲低弱為肺虛??诔舳鄬傥笩幔诔鏊岢魵馕妒怯兴奘?,大便臭穢主熱證,氣腥為寒證,小便臊臭或混濁多屬濕熱,白帶臭穢屬濕熱,量多氣腥屬虛寒。問問診內容涉及范圍很廣,是獲取疾病信息的重要途徑,很多名老中醫(yī)非常重視問候,問診包括問一般情況,問生活史,問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問起病,問現(xiàn)在癥,明朝張景岳曾編有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謁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眼藥叁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對需問內容做了一個概括。切切診最常見的為切脈,甚至成為中醫(yī)的特征形象,中醫(yī)認為全身血管四通八達,密布全身,在心肺作用下循環(huán)周身,只要人體任何地方發(fā)生病變,就會影響氣血的變化而從脈上顯示出來,中醫(yī)通過診脈也可以了解全身氣血的情況,清朝江筆華有診脈歌:“病人雙腕,高骨定為關,寸脈量虎口,尺脈準臂彎,左寸心包絡,左關膽與肝,左尺司何職,膀胱腎余焉,右寸胸中肺,胃脾屬右關,要知大腸腎,右尺自昭然--”明朝李時珍著有《瀕湖脈學》詳細介紹了二十七種脈象及主病,但脈理幽微,其體難辨,心中易了,指下難明,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故有“切而知之謂之巧”之說,初學不易掌握,臨癥日久自有心得??傊脑\在病中各有其獨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要想對疾病作出全面正確的判斷必須做到四診合叁,將四者有機結合起來,聯(lián)合運用,缺一不可,有人認為,中醫(yī)看病,只是摸脈看舌這種說法是不夠全面的。中醫(yī)對四診所收集的疾病有關資料,和中醫(yī)理論知識及臨床經驗相結合,然后得出結論,但疾病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癥狀,體征表現(xiàn)得復雜,有時還會出現(xiàn)假象,如:“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真寒假熱真熱假寒”,這就要求醫(yī)生積極思考客觀分析認真甄別,或“舍脈從癥”或“舍癥從脈”,透過現(xiàn)象抓住疾病的本質,做到準確論斷,治療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