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神針灸秘傳
“太乙神針灸”是針灸學的一個學派,其特點是針灸配合、穴位配合,以藥灸透入肌理,扶正祛邪,調(diào)養(yǎng)元氣,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疤摇蹦藶樽鹳F之意,似為道家之辭。清朝醫(yī)家高士宗曾說:“太乙者,無上之尊,優(yōu)之眾職環(huán)會而為貴人也”。以“太乙”名其針者,不過欲用以表明此針之效驗神奇而已。
方藥組成:
甘松3克、乳香、沒藥各12克、牙硝1克、牛膝、川烏、獨活12克、三棱、草烏1.5克、白芷、羌活1.2克、桂枝、薄荷、麻黃、穿山甲、防風、杜仲、丑牛各6克,丁香、樟腦各1.2克、南星、1.2克、細辛6克、降香3克、明雄、全蝎各4.5克、麝香6克、秦九6克、艾絨15克、硫磺3克。以上藥物,研為細末,調(diào)勻,備用。
制針法:將白攘紙裁定,寬約一尺見方,將艾絨15克,平鋪紙上,務要均勻平整,然后將藥末15克,遍摻在艾絨上面,均薄一層;繼將?香末,撒于藥艾上,(?香每支3克,夏季用1.5克)然后,再從紙的一邊卷起,用力按實碾轉(zhuǎn),卷成棒形,直徑約六分許.外涂雞蛋清,陰干,儲于干燥處備用。
施灸法:用拇、食、中三指加持艾條,并用小指固定在被灸部位的附近,這樣不僅能避免術者手腕動蕩不穩(wěn),又能避免在長時間施灸的疲勞。另一種是以拇、食二指加持艾條,用中指固定在被灸部位的附近。施灸時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準施灸部位,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皮膚稍起紅暈為度。針后,病人應靜臥片刻,以使藥氣周流暢達全身,直達病所,驅(qū)逐病邪。
太乙神針的功效:
1、扶助元氣,回陽固脫。
2、培補元氣,增強體力。
3、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和氣血。
4、溫中逐寒,解郁散結(jié)。
5、小兒之疾,尤為適應。
6、婦科之疾,效果卓著。
7、對于腸胃病、風濕麻木及閃挫損傷致疾,其效果尤為明顯。
8、凡屬臟腑功能低下之病證,皆宜用之。
總之,太乙神針之功能甚多,而治病亦廣,但其收效之快慢,多有病史之久暫時病情之輕重而定。病情輕,或為局部,或為新病,則其療效為速;若病情重,或為遲延日久,或?qū)匐y治之疾,則其療效緩慢。當然,能針灸并施,則其效果更著。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