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丙午風災發(fā)生
在114年前的今天,1906年9月18日(農歷1906年8月1日),香港丙午風災發(fā)生。丙午風災發(fā)生于1906年9月18日,當天一股強烈的臺風襲擊香港,釀成約15,000人罹難、1,349人失蹤、220人受傷,成為香港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天災及香港有記錄至今最多人死亡的風災。根據調查報告,臺風估計是在香港水域附近迅速形成而且直徑不大,但它的強度勐烈及移動速度很快,香港附近的氣象站也未能及時偵察異常狀況,在缺乏先進天氣預報設備及技術的年代,香港天文臺事前未作出準確預報。根據1906年天文臺臺長年報,天文臺在當日上午7時37分懸掛黑鼓,表示300哩內有烈風,隨即在8時17分開炮,預報海港內將吹烈風。然而港內6分鐘后風力已達暴風程度,一小時半以后的最高風速更達每小時77海浬。臺風引起特大風暴潮,對沿岸地區(qū)造成重大破壞,根據非正式統(tǒng)計,這次臺風雖然祇維持了短短數小時,但由于當局未有足夠時間造好防風措施及撤離人員(尤其是大量海上居民),結果導致約15,000人死亡(占當時大約32萬的香港人口約5%),另近3,000艘漁船及670艘遠洋輪船沉沒,是香港有史以來導致最多人喪生的風災。這股臺風亦侵襲中國廣東珠江口一帶,造成嚴重人命及經濟損失,故又稱“1906年珠江口臺風”。根據香港天文臺的紀錄,其實在此風災過后的兩天及10天里,即9月20日及9月28日,也相繼有強烈臺風來襲,9月20日錄得的平均風速為每小時49海浬(9月18日為每小時45海浬)而9月28日錄得的最高風速為每小時78海浬(9月18日為每小時77海浬),但由于香港天文臺能及時作出有效預報,故傷亡數字不及9月18日那天來得嚴重。颶風吹襲維多利亞港時的情形,巨浪拍岸,圖為干諾道中海旁英國皇家炮艦鳳凰號失事擱淺評論:自然災害,不可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