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識其名,誰謂材無用。
西戎每渡河,此木能載重。
所以人字之,豈在作梁棟。
兩株倚東籬,計亦七年種。
相對垂青絲,驀地來二仲。
荒園乏佳果,棗樹八九株。
纂纂爭結(jié)實,大率如琲珠。
此種味甘脆,南方之所無。
日炙色漸赤,兒童已窺覦。
剝擊盈數(shù)斗,鄰舍或求須。
早知實可食,何須種檉榆。
此木頗耐旱,地宜土不濡。
所以齊魯間,斬伐充薪芻。
近復(fù)得異種,攣拳類人痀。
曲木未可惡,惟天付形軀。
良材卻矯揉,不見笏與弧。
裊裊數(shù)尺藤,往歲手親插。
西庵敞短檐,藉爾兩相夾。
歲久終蔓延,枝葉已交接。
有花散紅纓,有子垂皂莢。
赤日隔繁陰,偃息可移榻。
但憂風(fēng)雨甚,高架一朝壓。
霜雪卻不妨,忍冬共經(jīng)臘。
《本草》載藥品,草部見牽牛。
薰風(fēng)籬落間,蔓生甚綢繆。
誰琢紫玉簪,葉密花仍稠。
日高即揪斂,豈是朝菌儔。
陰氣得獨盛,下劑斯見收。
便須作花庵,誰與迂叟謀。
江湖渺無際,彌望皆高蘆。
蘆本水濱物,久疑平陸無。
移根偶種植,溝淺土不污。
縱橫勿遍地,葉卷多葭莩。
白花可為絮,長干須人扶。
每當風(fēng)雨夕,蕭蕭亦江湖。
宛如扁舟過,榜人共歌呼。
浩然發(fā)歸興,豈為思莼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