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ǎ bó
藥材名稱 | 馬勃 |
藥材拼音 | mǎ bó |
藥材別名 | 灰包菌、藥苞、灰菇、牛屎菇、雞腎菌 |
英文名稱 | puffball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灰包科真菌紫色馬勃Calvatia lilacina (Mont. et Berk.) Lloyd.的子實體。 |
(動)植物形態(tài) | 子實體球形或陀螺形,不孕基部發(fā)達,寬15~20厘米。包被薄,初期白色,后污褐色帶紫色,光滑或有斑紋,兩層,上層常裂成小塊,逐漸脫落。孢體紫色,當(dāng)孢子及孢絲散失后遺留的不孕基部呈杯狀。孢子近球形,帶紫色。無柄或稀有柄,具小刺,4~6.7微米×4.3~6.7微米。孢絲長,分枝,有橫隔,相互交織,色淡。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草地上。分布于我國東北、西南、西北各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孢子成熟、包被未開裂時采收,除去泥沙,陰干。 |
藥材性狀 | 陀螺形,或已壓扁呈扁圓形,直徑5~12厘米,不孕基部發(fā)達。包被薄,兩層,紫褐色,粗皺,有圓形凹陷,外翻,上部常裂成小塊或已部分脫落。孢體紫色。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平,味辛。歸肺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肺、利咽、止血。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1.5~6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敷患處或作吹藥。用治風(fēng)熱郁肺咽痛、咳嗽、音??;外治鼻衄、創(chuàng)傷出血。 |
藥理研究 | 有止血、抗菌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含抗菌成分馬勃酸、苯基氧化偶氮氰化物、類固醇二聚體。此外,還含有氨基酸、磷酸鹽、麥角甾-5,7,22-三烯-3β-醇、23-二烯-3β,25-二醇-22-乙酸酯、β-谷固醇、麥角甾-7,22-二烯-3,6.二酮、麥角甾-5,7,22-三烯-3-醇、馬勃素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風(fēng)寒伏肺咳嗽失音者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咽喉腫痛,咽物不得:蛇蛻皮一條(燒令煙盡),馬勃0.3克。上件藥細研為散,以綿裹3g,含咽津。(《圣惠方》) ②治骨鯁于喉:馬勃、白礬灰、牛蒡子(炒)、陳皮(去白,焙)各15克。為細末。用漿水丸如櫻桃大??谥泻?。(《圣濟總錄》) ③治久嗽:馬勃,不以多少,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湯送下。(《普濟方》馬勃丸) ④治失聲:馬勃、馬牙硝等分。研末,砂糖和丸,芡子大。噙之。(《綱目》引《摘玄方》) ⑤治積熱吐血:馬勃,為末,砂糖丸如彈子大,每服半丸,冷水下。(《袖珍方》) ⑥治癰疽:馬勃擦粉,米醋調(diào)敷即消;并入連翹少許,煎服亦可。(《本草匯言》引《外科良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