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àn biān lián
藥材名稱 | 半邊蓮 |
藥材拼音 | bàn biān lián |
藥材別名 | 細米草、半邊花、急解索、半邊菊、金菊草、箭豆草 |
英文名稱 | Chinese lobelia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桔??浦参锇脒吷廘obelia chinensis Lour.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矮小草本,高5~15厘米。全株光滑無毛,有乳汁。根細圓柱形,淡黃白色。莖細弱匍匐,上部直立。葉互生,無柄;葉片條形或條狀披針形,全緣或有疏齒。葉腋開單生淡紫色或白色小花;花冠基部合成管狀,上部向一邊5裂展開,中央3裂片較淺,兩側(cè)裂片深裂至基部;雄蕊5,花絲基部分離,花藥彼此連合,圍抱柱頭,花藥位于下方的兩個有毛,上方的3個無毛;子房下位。蒴果頂端2瓣開裂;種子細小,多數(shù)?;ㄆ?~8月,果期8~10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水田邊、路溝旁、潮濕的陰坡、荒地。分布于江蘇、浙江、安徽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生長茂盛時采收,洗凈曬干。生用或鮮用。 |
藥材性狀 | 全長15~35厘米,但常纏成團。根莖細長圓柱形,直徑1~2毫米,表面淡黃色或黃棕色,多有細縱根。根細小,側(cè)生細纖須根。莖細長,有分枝,灰綠色,節(jié)明顯,有的可見附生的細根。葉互生,無柄,綠色,呈狹披針形或長卵圓形,長1~2厘米,寬2~5毫米,葉緣有疏鋸齒。花梗細長,花小,單生于葉腋,花冠筒內(nèi)有白色茸毛。花萼5裂,裂片綠色線形。氣微,味微甘而辛。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平,味辛。歸心經(jīng)、小腸經(jīng)、肺經(jīng)。 |
功效作用 | 利尿消腫、清熱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9~15克,鮮品30~90克(搗汁服);外用適量,搗敷。用治毒蛇咬傷、腹脹水腫、黃疸尿少、小便不利、晚期血吸蟲病及肝硬化腹水、跌打損傷,癰癤疔瘡。 |
藥理研究 | 動物實驗證明本品有利尿作用;對毒蛇咬傷的狗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在非經(jīng)口給藥時能通過頸動脈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興奮,大劑量時可引起血壓下降;對小鼠剪尾之出血有止血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對自主神經(jīng)節(jié)、腎上腺髓質(zhì)、延腦各中樞(尤其是嘔吐中樞)、神經(jīng)肌肉接頭以及頸動脈體的化學感受器都有先興奮、后抑制的作用。對離體兔心和蛙心有興奮作用,使收縮力加強,振幅增大,高濃度時則出現(xiàn)暫時的興奮,繼之抑制,最后發(fā)生傳導阻滯和停搏。有利膽作用。有抗蛇毒作用。具有催吐作用,口服有輕瀉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生物堿,主要有半邊蓮堿、去氧半邊蓮堿、氧化半邊蓮堿、黃酮苷、琥珀酸、L-山梗菜堿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虛證水腫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漆瘡:半邊蓮全草搗汁搽。(《湖南藥物志》) ②治黃疸,水腫,小便不利:半邊蓮30克,白茅根30克。水煎,分2次用白糖調(diào)服。(《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③治嘔瀉:半邊蓮15克,水楊柳12克,車前草30克,蘿卜12克。搗爛,開水沖服。(《湖南藥物志》) ④治偏頭痛:半邊蓮、五爪風、梨頭草各9克。水煎兌酒服。(《湖南藥物志》) ⑤治百日咳:半邊蓮30克,煎湯,煮豬肺一個,喝湯吃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