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īng guǒ
藥材名稱 | 青果 |
藥材拼音 | qīng guǒ |
藥材別名 | 橄欖子、白欖、黃欖果、忠果、黃欖 |
英文名稱 | Chinese white olive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橄欖科植物橄欖Canarium album Raeusch.的成熟果實(shí)。 |
(動)植物形態(tài) | 常綠喬木。樹冠呈圓塔形,樹干直立,呈灰白色,有黏性的芳香樹脂溢出。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長15~30厘米;小葉9~15片,對生,橢圓狀披針形,革質(zhì),長6~15厘米,寬2.5~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偏斜,全緣,上面深綠色,光滑,下面黃綠色,網(wǎng)脈上有小窩點(diǎn),略粗糙。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與葉等長或略短;花小,兩性或雜性;萼杯狀,通常3裂,很少5裂;花瓣3~5片,白色,芳香,頂端鈍;花盤明顯;雄蕊6枚,著生于花盤的邊緣,花藥箭狀,花絲粗短;雌蕊1枚,子房上位,3室,每室胚珠2。核果卵狀紡錘形,青綠色或青黃色,光滑;果核堅(jiān)硬,紡錘形,兩端銳尖,有棱及槽,內(nèi)有1~3顆種子?;ㄆ?~7月,果期8~10月。 |
產(chǎn)地分布 | 栽培于低海拔的雜木林或山坡上。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四川等地。 |
采收加工 | 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采摘,曬干或陰干;亦有用鹽水浸漬或開水燙過后曬干。 |
藥材性狀 | 紡錘形,兩端鈍尖。表面棕黃色或黑褐色,有不規(guī)則皺紋。果肉灰棕色或棕褐色,質(zhì)硬。果核梭形,暗紅棕色,具縱棱,內(nèi)分3室,各有種子1粒。無臭,果肉味澀,久嚼微甜。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平,味甘、酸。歸肺經(jīng)、胃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利咽、生津、解毒。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4.5~9克,煎服。用治咽喉腫痛、咳嗽、煩渴、魚蟹中毒等癥。臨床用治細(xì)菌性痢疾,霧化吸入療法治療咽喉炎,其復(fù)方外敷治療口瘡、皮膚病,復(fù)方口服治療咽癢干咳等。 |
藥理研究 | 青果水提液具抗乙肝表面抗原(HBsAg)作用;青果能興奮唾液腺、增加唾液分泌從而起助消化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含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復(fù)合維生素,并含濱蒿內(nèi)酯、沒食子酸等。種子含揮發(fā)油,油中含香樹脂醇等;種仁含多種脂肪酸,油酸是主要成分,還含麝香草酚、香芹酚、己酸、辛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硬脂酸、棕櫚酸、亞麻酸和十八碳二烯酸。 |
使用禁忌 | 陰虛火旺,咯痰帶血者禁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時行風(fēng)火喉捅,喉間紅腫:橄欖,生蘆菔。水煎服。(《王氏醫(yī)案》青龍白虎湯) ②治咽喉腫痛,聲嘶音啞,口舌干燥,吞咽不利:青果(去核),桔梗、寒水石、薄荷各240克,青黛、硼砂各1240克,甘草620克,冰片36克。共研末,為蜜丸。每服3克,日服2次。(《四川中藥志》1982年) ③治孕婦胎動心煩,口渴咽干:青果適量。置豬肚內(nèi),燉熟,食肉喝湯。(《四川中藥志》1982年) ④治酒傷昏悶:青果肉十個,煎湯飲。(《本草匯言》) ⑤治河豚、魚、鱉諸毒、諸魚骨鯁:青果搗汁,或煎濃湯飲。(《隨息居飲食譜》)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