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áng yú pí
藥材名稱 | 榔榆皮 |
藥材拼音 | láng yú pí |
藥材別名 | 小葉榆、細(xì)葉榆、秋榆 |
英文名稱 | chinese elm bark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榆科植物榔榆Ulmus parvifolia Jacq.的樹皮或根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落葉喬木。樹皮灰褐色,光滑或鱗片狀剝落,小枝紅褐色,有柔毛。葉互生,革質(zhì),橢圓形,卵形或倒卵形,長2~5厘米,寬1~2厘米,先端尖,基部圓,兩側(cè)不對稱,邊緣有單鋸齒,上面稍粗糙,下面幼時被毛;葉柄短?;ù厣谌~腋,有短梗;花被4裂,黃色;雄蕊4;雌蕊1,柱頭2裂,向外反卷。翅果扁平,卵圓狀橢圓形,長1厘米,頂端凹陷?;ㄆ?~9月,果期10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平原、丘陵地或路邊、溪邊;有栽培。分布于華北、華東、中南、西藏。 |
采收加工 | 春夏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
藥材性狀 | 樹皮呈板塊狀或卷筒狀。表面光滑或鱗片狀剝落,淺灰色至灰褐色,剝落的鱗片邊緣常有棕紅色點狀的突起。質(zhì)堅硬,較韌,不易折斷,斷面略呈纖維性。氣微,昧微苦。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寒,味苦。歸肝經(jīng)、腎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30~60克,水煎服。外用適量,搗敷。主治乳癰紅腫:將鮮根皮(去栓皮)60~90克,水煎液內(nèi)服,藥渣加白糖搗敷患處。惡瘡癤腫:搗爛,用雞蛋清調(diào)敷患處。民間將榔榆莖、葉用于治惡瘡癤腫及腰酸背痛等癥。 |
藥理研究 | 榔榆皮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其主要藥理作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抗菌作用:榔榆皮中含有種化學(xué)成分,如苯酚類、黃酮類、鞣酸等,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種細(xì)菌和真菌的生長。 抗炎作用:榔榆皮中的黃酮類和鞣酸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減輕炎癥反應(yīng),緩解相關(guān)疾病的癥狀。 抗氧化作用:榔榆皮中的黃酮類和多酚類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保護細(xì)胞免受氧化損傷。 收斂作用:榔榆皮中的鞣酸具有收斂作用,可以收縮組織,減少滲出和出血。 抑制腫瘤作用:榔榆皮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抑制腫瘤細(xì)胞生長和擴散的作用,有一定的抗腫瘤潛力。 |
化學(xué)成分 | 樹皮含果膠8%及油脂7.75%.并含淀粉、粘液質(zhì)、鞣質(zhì)、豆甾醇、植物甾醇,尚含纖維素、半纖維素等。榔榆心材的丙酮提取液,提取獲得7一羥基卡達烯醛、3-甲氧基-7-羥基卡達烯醛、谷甾醇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①治乳癰:郎榆根白皮二至三兩。水煎服,渣加白糖搗敷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風(fēng)毒流注:榔榆干根一至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