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 yè
藥材名稱 | 荷葉 |
藥材拼音 | hé yè |
藥材別名 | 蓮葉、藕葉 |
英文名稱 | lotus leaf |
功效分類 | 清熱涼血藥 |
藥用部分 | 睡蓮科植物蓮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干燥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莖橫生,肥厚,節(jié)間膨大,內(nèi)有多數(shù)縱行通氣孔洞,外生須狀不定根。節(jié)上生葉,露出水面;葉柄著生于葉背中央,粗壯,圓柱形,多刺;葉片圓形,直徑25~90厘米,全緣或稍呈波狀,上面粉綠色,下面葉脈從中央射出,有1~2次叉狀分枝?;▎紊诨üm敹耍üEc葉柄等長或稍長,也散生小刺,花直徑10~20厘米,芳香,紅色、粉紅色或白色,花瓣橢圓形或倒卵形,長5~10厘米,寬3~5厘米,雄蕊多數(shù),花藥條形,花絲細(xì)長,著生于花托之下,心皮多數(shù),埋藏于膨大的花托內(nèi),子房橢圓形,花柱極短?;ê蠼Y(jié)“蓮蓬”,倒錐形,直徑5~10厘米,有小孔20~30個,每孔內(nèi)含果實(shí)1枚,堅(jiān)果橢圓形或卵形,長1.5~2.5厘米。果皮革質(zhì),堅(jiān)硬,熟時黑褐色。種子卵形,或橢圓形,長1.2~1.7厘米,種皮紅色或白色?;ㄆ?~8月,果期8~10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沼澤、池塘或水田內(nèi),野生或栽培。廣布于南北各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二季采收,曬至七八成干時,除去葉柄,折成半圓形或折扇形,干燥。 |
藥材性狀 | 葉呈半圓形或折扇形,展開后呈類圓形,全緣或稍呈波狀,直徑20~50厘米。上表面深綠色或黃綠色,較粗糙,下表面淡灰棕色,較光滑,有粗脈21~22條,自中心向四周射出,中心有突起的葉柄殘基。質(zhì)脆,易破碎。稍有清香氣,味微苦。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平,味苦。歸肝經(jīng)、脾經(jīng)、胃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暑化濕,升發(fā)清陽,涼血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
臨床應(yīng)用 | 內(nèi)服:煎湯,用量3~10克(鮮品15~30克),荷葉炭3~6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用于暑熱煩渴、暑濕泄瀉、脾虛泄瀉、血熱吐衄、便血崩漏,荷葉炭收澀化瘀止血,用于出血癥和產(chǎn)后血暈。 |
藥理研究 | 有降脂減肥、降血壓、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荷葉中生物堿成分對平滑肌有解痙作用,還有抗病毒、抗有絲分裂、抗炎、抗過敏作用;荷葉還具有止血的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含斑點(diǎn)亞洲罌粟堿、荷葉堿、原荷葉堿、消旋亞美罌粟堿、番荔枝堿、檸檬酸、蘋果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①治陽水浮腫:荷葉燒存性,研末。每服6克,米飲調(diào)下,日三服。(《證治要訣》) ②治雷頭風(fēng):升麻、蒼術(shù)各30克,荷葉一張。為末。每服15克,水煎,食后服?;驘扇~一張,研細(xì)調(diào)入煎藥內(nèi)服。(《衛(wèi)生寶鑒》清震湯) ③治吐血不止:a.經(jīng)霜敗荷葉,燒存性研末,新水服6克。(《肘后方》);b.嫩荷葉七個,擂水服。(《綱目》) ④治吐血、咯血:荷葉不拘多少,上一味,焙干,搗羅為散,米飲調(diào)下6克。(《圣濟(jì)總錄》青金散) ⑤治陽乘于陰,以致吐血、衄血: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各等分。上研,雞丸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婦人良方》四生丸) ⑥治產(chǎn)后崩中不止:荷葉30克(七月七日者),鹿角膠60克,搗碎炒令黃燥。上藥搗細(xì)羅為散,每于食前以溫酒調(diào)下6克。(《圣惠方》) ⑦治脫肛不收:荷葉,焙,研,酒服6克,仍以荷葉盛末坐之。(《經(jīng)驗(yàn)良方》) ⑧治赤游火丹:新生荷葉,搗爛,入鹽涂之。(《摘玄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