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ù jiāng cǎo
藥材名稱 | 酢漿草 |
藥材拼音 | cù jiāng cǎo |
藥材別名 | 酸箕、三葉酸草、醋母草、酸迷迷草、鋪地蓮 |
英文名稱 | Oxalis corniculata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 |
藥用部分 | 酢漿草科植物酢漿草Oxalis corniculataL.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莖匍匐或斜升,多分枝,長(zhǎng)達(dá)50厘米,上被疏長(zhǎng)毛,節(jié)節(jié)生根。葉互生,掌狀復(fù)葉,葉柄長(zhǎng)2.5~5厘米;托葉與葉柄連生,形??;小葉3枚,倒心臟形,長(zhǎng)5~10毫米,無(wú)柄。花1至數(shù)朵呈腋生的傘狀花序,花序柄與葉柄等長(zhǎng);苞片線形;萼片5,花瓣5,黃色,倒卵形;雄蕊10,花絲下部聯(lián)合成筒;子房心皮5,5室,花柱5,離生,柱頭頭狀。蒴果近圓柱形,長(zhǎng)1~1.5厘米,有5棱,被柔毛,熟時(shí)裂開將種子彈出。種子小,扁卵形,褐色?;ㄆ?~7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路旁、田園、住宅及溝邊較濕潤(rùn)處。分布于我國(guó)南北各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
藥材性狀 | 長(zhǎng)14~25厘米,被疏毛,莖匍匐或斜升,分枝多,莖葉多卷曲或皺縮。小葉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心形,長(zhǎng)5~10毫米,質(zhì)薄而脆。秋季采收者可見殘留的花,黃色花瓣多已部分脫落,有時(shí)可見近圓柱形、外被柔毛的蒴果。氣微,味酸。以身干、體輕、色綠、莖葉多者為佳。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寒,味酸。歸肝經(jīng)、肺經(jīng)、膀胱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利濕、涼血散瘀、解毒消腫。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濕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10~30克;或研末;或鮮品絞汁飲。外用:適量,煎水洗、搗爛敷、搗汁涂或煎水漱口。用治濕熱泄瀉、痢疾、熱淋、血淋、小便不利;感冒發(fā)熱、咽喉腫痛;癰腫、疔瘡、乳毒、齒齦腐爛、口舌生瘡;燙火灼傷、蛇咬傷;腳癬、濕疹。 |
藥理研究 | 煎劑在試管內(nèi)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含抗壞血酸、去氫抗壞血酸、丙酮酸、乙醛酸。體壁細(xì)胞含鐵蛋白。另含牡荊素、異牡荊素、2-庚烯醛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孕婦及體虛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咳嗽:酢漿草(蜜炙)9克,桑白皮(蜜炙)3克。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②治咳喘:鮮酢漿草30克,紫菀9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③治產(chǎn)后腹痛:酢漿草鮮全草30克、雞蛋3個(gè),酒適量。水煎,分3次服。(《壯族民間用藥選編》) ④治黃疸型肝炎:酢漿草15~30克。水煎服;或用鮮草和米泔水搗汁服,每日1劑。(《浙南本草新編》) ⑤治婦女經(jīng)漏,淋漓不斷:鮮酢漿草60克。搗爛取汁,酌加紅糖燉服。(《河南中草藥手冊(cè)》) ⑥治乳癰:酢漿草、馬蘭各30克。水煎服。藥渣搗爛,敷患處。(《河南中草藥手冊(cè)》) ⑦治脫肛:鮮酢漿草適量,煎湯熏洗患處。(《青島中草藥手冊(cè)》)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rùn)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