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ù fáng jǐ
藥材名稱 | 木防己 |
藥材拼音 | mù fáng jǐ |
藥材別名 | 金鑰匙、土木香、青藤根、青檀香 |
英文名稱 | Cocculus orbiculatus |
功效分類 | 祛風濕強筋骨藥 |
藥用部分 | 防己科植物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L.)DC的干燥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木質(zhì)藤本。嫩枝密被柔毛,老枝近于無毛,表面具直線紋。單葉互生;葉柄長1~3厘米,被白色柔毛;葉片紙質(zhì)至近革質(zhì),形狀變異極大,線狀披針形至闊卵狀近圓形、狹橢圓形至近圓形、倒披針形至倒心形,有時卵狀心形,長3~8厘米,少數(shù)超過10厘米,寬1.5~5厘米,先端漸尖、急尖或鈍而有小凸尖,有時微缺或2裂,基部楔形、圓或心形,邊全緣或3裂,有時掌狀5裂,兩面被密柔毛至疏柔毛,有時兩面近無毛。聚傘花序單生或作圓錐花序式排列,腋生或頂生,長達10厘米或更長,被柔毛;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淡黃色;萼片6,無毛,外輪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1~2毫米,內(nèi)輪闊橢圓形,長達2.5毫米;花瓣6,倒披針狀長圓形,先端2裂,基部兩側(cè)有耳,并內(nèi)折,長1~2毫米;雄蕊6,較花瓣短;雌花萼片和花瓣與雄花相似;退化雄蕊6,微小;心皮6。核果近球形,成熟時紫紅色或藍黑色,長7~8毫米?;ㄆ?~8月,果期8~10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山坡、灌叢、林緣、路邊或疏林中。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以及河北、遼寧、陜西等地,尤以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常見。 |
采收加工 | 春、秋兩季采挖,以秋季采收質(zhì)量較好,挖取根部,除去莖、葉、蘆頭,洗凈,曬干。 |
藥材性狀 | 根圓柱形或扭曲,稍呈連珠狀凸起,長10~20厘米,直徑1~2.5厘米。表面黑褐色,有彎曲的縱溝和少數(shù)支根痕,質(zhì)硬,斷面黃白色,有放射狀紋理和小孔。氣微,味微苦。以條勻,堅實者為佳。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寒,味苦、辛。歸膀胱經(jīng)、腎經(jīng)、脾經(jīng)。 |
功效作用 | 祛風除濕,通經(jīng)活絡(luò),解毒消腫。屬祛風濕藥下屬分類祛風濕強筋骨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法:煎湯內(nèi)服,5~10克;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搗敷;或磨濃汁涂敷。主治風濕痹痛,水腫,小便淋痛,閉經(jīng),跌打損傷,咽喉腫痛,瘡瘍腫毒,濕疹,毒蛇咬傷。 |
藥理研究 | 具有鎮(zhèn)痛、解熱、抗炎作用;有肌肉松弛作用;有降壓、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阻斷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傳遞作用等;木防己總堿具有α受體阻斷作用;木防己堿小劑量興奮兔心腸、子宮,大劑量使之麻醉。木防己堿可使蛙的瞳孔縮小,蛙、小鼠、兔的呼吸麻痹。 |
化學成分 | 本品含木防己堿、異木防己堿、木蘭花堿、木防己胺、去甲毛木防己堿、毛木防己堿、表千金藤堿、木防己賓堿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陰虛、無濕熱者及孕婦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產(chǎn)后風濕關(guān)節(jié)痛:木防己30克,福建胡頹子根15克。酌加酒、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②治風濕痛、肋間神經(jīng)痛:木防己、牛膝各15克。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③治水腫:木防己、黃芪、茯苓各9克,桂枝6克,甘草3克。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④治腎炎水腫、尿路感染:木防己9~15克,車前子30克。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⑤治腎病水腫及心臟性水腫:木防己21克,車前草30克,薏苡米30克,瞿麥15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⑥治血淋:木防己60克,螻蛄2個。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⑦治胃痛,中暑腹痛:木防己根8克,青木香6克。水煎服,或嚼服。(《湖南藥物志》) ⑧治毒蛇咬傷:木防己、黃蜀葵根各適量。磨白酒,從上而下涂敷傷口。(《湖南藥物志》)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