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ǒu mǎ tāi
藥材名稱 | 走馬胎 |
藥材拼音 | zǒu mǎ tāi |
藥材別名 | 走馬風、走馬藤、大發(fā)藥 |
英文名稱 | giantleaf ardisia rhizome |
功效分類 | 祛風濕強筋骨藥 |
藥用部分 | 紫金??浦参镒唏R胎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常綠小灌木。根莖呈念珠狀,膨大,粗壯。葉通常集于枝端,紙質(zhì),葉片長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成一短柄,邊緣有細鋸齒,下面紅色。圓錐花序頂生;花淡紫色,萼片5裂片近三角形,花冠5深裂,裂片卵形至廣卵圓形;雄蕊著生于花冠管的基部;子房上位,花柱線形,漿果圓形,熟時紅色,具細長的果柄?;ㄆ?~7月,果期10~12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林下、山谷或溪旁等潮濕處。分布于廣西、廣東、江西、福建等地。 |
采收加工 | 秋季采挖,除去莖葉、須根和泥沙,洗凈,曬干。 |
藥材性狀 | 圓柱形,常膨大呈念珠狀,直徑1.5~4厘米,表面灰褐色至暗褐色,有明顯的細密或粗大縱向皺紋,習稱“蛤蟆皮”。皮部易剝離,厚約2毫米,用刀刮開皮層可見密布紫紅色小窩點,習稱“血窩點”。質(zhì)堅硬,難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淡紫紅色,木部發(fā)達,白色帶微紅,有明顯的放射紋,中央有淡紅紫色髓部。氣微,味微苦。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溫,味辛。歸肝經(jīng)、脾經(jīng)。 |
功效作用 | 祛風濕、壯筋骨、活血祛瘀。屬祛風濕藥下屬分類的祛風濕強筋骨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15克,煎服或浸酒服;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用治風濕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產(chǎn)后血瘀、癰疽潰瘍。 |
藥理研究 | 走馬胎含有大葉紫金牛酚、巖白菜素、三萜皂苷、11-O-香草酰巖白菜素,表兒茶素-3-沒食子酸酯、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β-谷甾醇等成分。制成泥狀直接敷在受傷的部位上,很快就能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
化學成分 | 我國廣東、廣西部分地區(qū)以茶茱萸科植物甜果藤Mappianthus iodoides Hand.-Mazz.根及根莖作走馬胎藥用,商品稱“黃馬胎”。其表面淡灰黃色,無“蛤蟆皮”與“血窩點”。斷面皮部較厚而疏松,木部淺黃白色,射線粗。氣微香,味微苦、澀。應注意加以區(qū)別。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①治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走馬胎、半楓荷、五加皮各15g,水酒各半煎服。 ②治腳部風濕關(guān)節(jié)炎:走馬胎15g,紅背葉30g,老鼠耳15g,牛大力、香花崖豆藤、楓寄生各15g,鏈珠藤12g,牛七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完。 ③治產(chǎn)后風癱、半身不遂:走馬胎根15至30g,水煎服。 ④治產(chǎn)婦月內(nèi)風:走馬胎葉1至2葉水煎服或浸酒服。 ⑤治跌打損傷、風濕骨痛:走馬胎根60g,朱砂根、百兩金各90g,掌葉榕、土牛膝各120g,浸好酒3斤,半月后使用。每曰早晚各服30至60g。兼用藥酒,擦患處。 ⑥治爛瘡日久:先用金銀花藤、葫蘆茶各適量煎濃液,洗患處,后敷上千走馬胎葉藥粉。 ⑦治崩漏:走馬胎葉1葉,蓮子草60g,水煎服。 ⑧治下身風濕腰腿痛:走馬胎、半楓荷、鉤藤根、黃花倒水蓮、香花崖豆藤、小柘樹、絡石藤各15g,豺皮樟10g,當歸12g。配豬蹄1具煎服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