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óng dà jǐ
藥材名稱 | 紅大戟 |
藥材拼音 | hóng dà jǐ |
藥材別名 | 紅芽大戟、紅蘿卜、京大戟 |
英文名稱 | Red euphorbia |
功效分類 | 峻下逐水藥 |
藥用部分 | 茜草科植物紅大戟Knoxia valerian.oides Thorel et Pitard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塊根紡錘形,1~3個。莖稍呈蔓狀,具槽。葉對生;葉片長橢圓形或線狀披針形,葉脈被疏柔毛;托葉2~4裂,裂片鉆形。頂生聚傘花序,花小,多為淡紫紅色或有時白色;花萼4齒裂;花冠筒狀漏斗形,先端4裂;雄蕊4。果實小,卵形或橢圓形,有4~8棱?;ㄆ?~9月,果期10~11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低山坡草叢中的半陰半陽處。主產(chǎn)于福建、廣東、廣西、云南、四川等地。 |
采收加工 | 秋末莖苗枯萎后或春季發(fā)芽前采挖,除去殘莖及根須,曬干;或洗凈后用開水略燙,更易曬干。本品鮮時易霉變,要及時干燥。 |
藥材性狀 | 長圓錐形或圓錐形,多不分枝,稍彎曲,長3~ 12厘米,直徑0.6~1.2厘米。表面棕紅色或灰棕色,有扭曲的縱皺紋;頂端可見莖痕。質(zhì)堅實而易折斷,斷面皮部紅褐色,木部棕黃色。氣微,味辛。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寒,味苦。歸肺經(jīng)、脾經(jīng)、腎經(jīng)。 |
功效作用 | 瀉水逐飲、解毒、消腫散結(jié)。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1.5~3克;入丸散服,每次1克。外用適量。用治水腫、胸脅停飲、癰腫瘡毒、瘰疬痰核等。內(nèi)服宜醋制以減輕毒性。 |
藥理研究 | 1.抑菌作用:紅大戟50%乙醇提取物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2.利尿作用:生紅大戟水煎濃縮液小鼠灌胃80g/kg,2-3小時后,尿量明顯增加。 |
化學(xué)成分 | 含蒽醌成分。根中蒽醌類化合物的含量據(jù)分析,總蒽醌為0.22%,其中結(jié)合型為0.1%,游離型為0.12%。本品乙醚和熱水提物能刺激腸管而導(dǎo)瀉;能興奮妊娠離體子宮;擴張毛細血管,對抗腎上腺素有升壓作用;動物實驗證明,配甘草會使毒性增強。 |
使用禁忌 | 有小毒,虛弱者及孕婦忌用。不宜與甘草同用。 |
配伍藥方 | 1、水腫脹滿、胸腹積水,可單用煎服;亦配芫花、甘遂等。 2、痰飲喘急,配白芥子、甘遂等。 3、癰腫瘡毒,用鮮根搗爛外敷。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