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ú lú
藥材名稱 | 葫蘆 |
藥材拼音 | hú lú |
藥材別名 | 壺盧、匏瓜、甜瓠、腰舟、葫蘆瓜 |
英文名稱 | gourd |
功效分類 | 利水消腫藥 |
藥用部分 | 葫蘆科植物葫蘆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瓠瓜Lagenan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var.depressa (Ser.) Hara的干燥果實(shí)。 |
(動)植物形態(tài) | 1.葫蘆:一年生攀援草本。莖、枝具溝紋,被黏質(zhì)長柔毛,老后漸脫落。葉柄纖細(xì),長16~20厘米,被毛;葉片卵狀心形或腎狀卵形,長、寬10~35厘米,不分裂或3~5裂,具5~7掌狀脈,先端銳尖,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齒,基部心形。卷須纖細(xì),初時有微柔毛,上部分2歧。雌雄同株,雌、雄花均單生。雄花:花梗細(xì),比葉柄稍長,花梗、花萼、花冠均被微柔毛,花萼筒漏斗狀,長約2厘米,裂片披針形,長5毫米,花冠白色,裂片皺被狀,長3~4厘米,寬2~3厘米,先端微缺而頂端有小尖頭,5脈;雄蕊3,花絲長3~4毫米,花藥長8~10毫米,長圓形、藥室折曲。雌花花梗比葉柄稍短或近等長;花萼和花冠似雄花;花萼筒長2~3毫米;子房中間縊縮,密生黏質(zhì)長柔毛,花柱粗短,柱頭3,膨大,2裂。果實(shí)初為綠色,后變白色至帶黃色,成熟后果皮變木質(zhì)。種子白色,倒卵形或三角形,先端截形或2齒裂,稀圓,長約20毫米?;ㄆ?~8月,果期8~9月。 2.瓠瓜:本種與葫蘆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瓠果扁球形,直徑約30厘米。 |
產(chǎn)地分布 | 在全國各地有栽培。 |
采收加工 | 秋季采摘已成熟但外皮尚未木質(zhì)化的果實(shí),去皮用。 |
藥材性狀 | 外形大小變化較大,因不同變種和品種而異,有呈啞鈴狀,有的呈扁球形、棒狀或杓狀。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平,味甘、淡。歸肺經(jīng)、脾經(jīng)、腎經(jīng)。 |
功效作用 | 利水,消腫,通淋,散結(jié)。屬利水滲濕藥下屬分類的利水消腫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煎湯內(nèi)服,用量9~30克;或煅存性研末。主治水腫,腹水,黃疸,淋病,癰腫。 |
藥理研究 | 抑制胰蛋白酶。 |
化學(xué)成分 | 本品主要含22-脫氧葫蘆苦素D、22-脫氧異葫蘆苦素D,以及蛋白質(zhì)、氨基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寒者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水腫:葫蘆1個,赤小豆30克。水煎,每日服2次。(《吉林中草藥》) ②治腎炎:葫蘆1個,枸杞、黨參、黃芪各9克。水煎,每日服2次。(《吉林中草藥》) ③治腳氣浮腫:葫蘆30克,鯽魚60~120克。煮食。(《湖南藥物志》) ④治高血壓,煩熱口渴,肝炎黃疸,尿路結(jié)石:鮮葫蘆搗爛絞汁。以蜂蜜調(diào)服,每服半杯至1杯,每日2次。或煮水服亦可。(《食物中藥與便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