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 fù pí
藥材名稱 | 大腹皮 |
藥材拼音 | dà fù pí |
藥材別名 | 大腹毛、檳榔皮、檳榔殼、茯毛、檳榔衣、大腹絨 |
英文名稱 | the shell of areca nut |
功效分類 | 利水消腫藥 |
藥用部分 | 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L.的干燥果皮。 |
(動)植物形態(tài) | 喬木,高10~18米,不分枝,葉脫落后形成明顯的環(huán)紋。葉在莖頂端叢生,羽狀復(fù)葉,長1.3~2米,光滑,葉軸三棱形,小葉披針狀線形或線形,長30~60厘米,寬2.5~6厘米,先端漸尖,有不規(guī)則分裂,基部較狹,兩面光滑。肉穗花序生于最下一葉的葉鞘束下,有佛焰苞狀大苞片,長倒卵形,長達(dá)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單性,雄蕊6,花絲短,花藥基著,箭形,退化雌蕊3,絲狀,雌花較大而少,無柄,著生于分枝的下部,花被6,排列成2輪,三角狀闊卵形,長12~15毫米,具退化雄蕊6,花柱3,柱頭小。堅(jiān)果卵圓形或長圓形,長5~6厘米,熟形橙黃色。花期3~4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熱帶地區(qū)。栽培于海南、臺灣、云南等省區(qū)。 |
采收加工 | 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實(shí),煮后干燥,縱剖兩瓣,剝?nèi)」?,?xí)稱“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實(shí),煮后干燥,剝?nèi)」?,打松,曬干,?xí)稱“大腹毛”。 |
藥材性狀 | 大腹皮:略呈橢圓形或長卵形瓢狀,長4~7厘米,寬2~3. 5厘米,厚0.2~0.5厘米。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規(guī)則的縱皺紋及隆起的橫紋,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有果梗及殘存萼片。內(nèi)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殼狀。體輕,質(zhì)硬,縱向撕裂后可見中果皮纖維。氣微,味微澀。大腹毛:略呈橢圓形或瓢狀。外果皮多已脫落或殘存。中果皮棕毛狀,黃白色或淡棕色,疏松質(zhì)柔。內(nèi)果皮硬殼狀,黃棕色或棕色,內(nèi)表面光滑,有時縱向破裂。氣微,味淡。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微溫,味辛。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大腸經(jīng)、小腸經(jīng)。 |
功效作用 | 行氣寬中,行水消腫。屬利水滲濕藥下屬分類的利水消腫藥。 |
臨床應(yīng)用 | 內(nèi)服:煎湯,6~12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洗。用于濕阻氣滯,脘腹脹悶,大便不爽,水腫脹滿,腳氣浮腫,小便不利。 |
藥理研究 | 大腹皮煎劑能使兔離體腸管緊張性升高,收縮幅度減少,其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能促進(jìn)胃腸運(yùn)動。 |
化學(xué)成分 | 含少量檳榔堿及兒茶素。 |
使用禁忌 | 氣虛體弱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男子?jì)D人脾胃停滯,頭面上肢悉腫,心腹脹滿,上氣促急,胸膈煩悶,痰涎上壅,飲食不下,行步氣奔,狀如水?。荷ぁ⑸0灼?、陳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9克,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不計(jì)時候,溫服。忌生冷油膩硬物。(《中藏經(jīng)》五皮散) ②治腳氣,腫滿腹脹,大小便秘澀:大腹皮30克(銼),檳榔30克,木香15克,木通60克(銼),郁李仁30克(湯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60克(銼),牽牛60克(微炒)。上藥搗篩為散。每服12克,以水一中盞,入生姜0.15克,蔥白二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計(jì)時候,溫服,以利為度。(《圣惠方》) ③治心中寒發(fā)痛甚:大腹皮15克(銼),吳茱萸(湯浸一宿,焙干炒)3克,高良姜、芍藥各30克。上為散,每服6克,溫酒調(diào)下,不飲酒,生姜湯亦得。(《普濟(jì)方》大腹皮散) ④治妊娠八九月,胎形肥碩,小便短少,小腹脹,身重惡寒,起則暈眩欲倒,胎氣逼塞,膀胱之氣不行:赤茯苓9克,大腹皮、枳殼(麩炒)、甘草(炙)各3克。上為末,每服3克,濃煎蔥白湯下。(《濟(jì)陰綱目》大腹皮散) ⑤治漏瘡惡穢:大腹皮煎湯洗。(《直指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