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áng shǔ kuí
藥材名稱 | 黃蜀葵 |
藥材拼音 | huáng shǔ kuí |
藥材別名 | 秋葵、假羊桃、柿花葵、假芙蓉 |
英文名稱 | Hibiscus manihot L. |
功效分類 | 利水消腫藥 |
藥用部分 | 錦葵科植物黃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L.)Medic.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1~2米,疏生長硬毛。葉互生,掌狀5~9深裂,裂片線狀長卵圓形或披針形,邊緣有粗鋸齒,兩面有長硬毛;葉柄長。花大,單生于葉腋或枝頂;苞片4~5,宿存;花萼5裂;花瓣5,淡黃色,內(nèi)面基部暗褐色;雄蕊多數(shù),連合成筒包圍花柱;子房上位,5室,柱頭5,紫黑色,匙狀盤形。蒴果長橢圓形,具5棱,密生硬毛,熟時5縱裂?;ㄆ?~8月,果期8~10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山谷、草叢中,有栽培。分布于華北、華東和中南各省區(qū)。 |
采收加工 | 秋季采挖根,去除地上部分,曬干或鮮用。 |
藥材性狀 | 宿根較粗壯,直徑0.5~1厘米,彎曲或扭曲,有時有愈合的傷痕。表面黃棕色或淡灰棕色,較粗糙,可見凸起的根痕;支根圓柱形,順直或稍彎曲,表面淡灰黃色或黃白色,有較順直的細(xì)縱皺紋。質(zhì)柔軟,輕泡,不易折斷,斷面外層纖維性,木部黃白色,有粉塵散出。氣微,味微甘,有粘滑感。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涼,味甘。歸腎經(jīng),膀胱經(jīng),胃經(jīng)。 |
功效作用 | 利水散瘀,消腫解毒,通乳。屬利水滲濕藥下分類的利水消腫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15~30克;鮮品30~90克,水煎服,外用搗敷或煎水洗。用治小便淋痛、乳汁不通、水腫、癰疽、疔毒、瘰疬、惡瘡、腮腺炎、中耳炎、闌尾炎等。 |
藥理研究 | 黃蜀葵花具有保肝、保護(hù)腎臟的藥理作用。經(jīng)過提取分離實(shí)驗,相關(guān)學(xué)者能夠從黃蜀葵花中分離得到金絲桃苷這種成分對于抗乙肝病毒具有顯著的效果。同時黃蜀葵花中的黃酮類物質(zhì)能夠降低蛋白尿,改善腎功能,達(dá)到治療慢性腎炎的目的。 |
化學(xué)成分 | 黃蜀葵葉、花亦供藥用。葉含維生素C、煙酸、維生素Bl、胡蘿卜素等。葉、花治癰疽及燙火傷,尤以花浸油搽燙火傷患處,效果較好。 |
使用禁忌 | 孕婦忌服。 |
配伍藥方 | 黃蜀葵散由黃蜀、葵花、赤小豆各等分組成,具有止痛的功效,主治諸般惡瘡,疼痛不可忍者,用法用量為冷水調(diào),用雞羽掃在瘡上,頻頻用。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