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ōng cǎo
藥材名稱 | 通草 |
藥材拼音 | tōng cǎo |
藥材別名 | 大通草、通花、方通草、寇脫、白通草、五加風(fēng) |
英文名稱 | Tetrapanax papyriferus |
功效分類 | 利尿通淋藥 |
藥用部分 | 五加科植物通脫木Tetrapanax papyriferus (Hook.)K.koch的莖髓。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灌木或小喬木,幼枝、葉背及花序被白色或褐色星狀毛。髓大,白色,紙質(zhì)。葉大,聚生莖頂,直徑50~70厘米,5~11掌狀分裂,每一裂片又2~3裂,基部心形,全緣或有粗齒;葉柄粗長(zhǎng);托葉膜質(zhì),錐形,基部合生。多數(shù)球狀傘形花序集成大型復(fù)圓錐花序;花小,花萼不明顯;花瓣4,白色;雄蕊4枚,子房下位,2室,花柱2,離生。核果狀漿果扁球形,紫黑色?;ㄆ?0~12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向陽(yáng)山坡、屋旁、路邊及雜木林中。分布于湖南、湖北、福建、臺(tái)灣等地。 |
采收加工 | 秋季割取莖,截成段,趁鮮取出髓部,理直,曬干。將莖髓加工成方形薄片,稱“方通草”。切下的邊條,稱“絲通草”。 |
藥材性狀 | 圓柱形,長(zhǎng)20~40厘米,直徑1~2.5厘米。表面白色或淡黃色,有淺縱溝紋。體輕,質(zhì)松軟,稍有彈性,易折斷,斷面平坦,顯銀白色光澤,中部有直徑0.3~1.5厘米的空心或半透明的薄膜,縱剖面呈梯狀排列,實(shí)心者少見。氣微,味淡。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微寒,味甘、淡。歸肺經(jīng)、胃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利尿、通氣下乳。屬利水滲濕藥下屬分類的利尿通淋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3~5克,水煎服。用治濕熱尿赤、淋病澀痛、水腫尿少、乳汁不下。 |
藥理研究 | 有利尿排鉀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含肌醇。另含多聚戊糖約14.3%,多聚甲基戊糖約3%以及阿拉伯糖、葡萄糖、果糖、乳糖、果膠、半乳糖醛酸、灰分、脂肪、戊聚糖及糖醛酸等成分,還含天冬氨酸、蘇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等13種氨基酸以及鈣、鋇、鎂、鐵等18種微量元素以及木質(zhì)素。 |
使用禁忌 | 氣陰兩虛、中寒、內(nèi)無(wú)濕熱及孕婦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氣熱淋疾,小便數(shù)急痛,小腹虛滿:通草煎湯。并蔥食之。(《普濟(jì)方》) ②治水腫、小便不利,淋濁:通草、茯苓皮、滑石、澤瀉、白術(shù)各9克。水煎服。(《常用中草藥圖譜》) ③治膀胱積熱尿閉:通草9克,車前草9克,龍膽草9克,瞿麥9克。水煎服。(《曲靖專區(qū)中草藥》) ④治急性腎炎:通草6克,茯苓皮12克,大腹皮9克。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⑤冶濕熱稽留,小便不利:通草、白蔻仁各3克,金銀花、薏苡仁各9克,滑石12克,苦杏仁6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⑥治產(chǎn)后乳汁不通:通草9克,與豬蹄燉湯同服,或通草9克,王不留行4.5克,水煎服。體弱加炙黃芪12克,同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cè)》) ⑦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通草6克,歸尾3克,桃仁12克,紅花6克。煎服。(《云南中草藥選》) ⑧治白帶:通草莖髓30~60克。燉肉吃。(《恩施中草藥手冊(cè)》)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rùn)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