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g yè
藥材名稱 | 桑葉 |
藥材拼音 | sāng yè |
藥材別名 | 冬桑葉、霜桑葉 |
英文名稱 | Mori Folium |
功效分類 | 辛涼解表藥 |
藥用部分 | ??浦参锷orus albaL.的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落葉喬木,通常成灌木狀。根褐黃色。葉互生,卵圓形至廣卵形,邊緣有粗齒,下面沿脈有疏毛;托葉披針形,早落?;▎涡援愔昊蛲?;雄花集成葇荑花序,早落,花被片4,黃綠色,雄蕊4枚,與花被片對生;雌花集成穗狀花序,排列緊密,花被片4,果時變?nèi)赓|(zhì),子房l室,柱頭2裂,宿存。聚花果(桑椹)熟時紫黑色或白色?;ㄆ?~5月,果期5~6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村旁、田埂、山坡。全國各地有栽培。 |
采收加工 | 初霜后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 |
藥材性狀 | 多皺縮、破碎。完整者有柄,葉片展平后呈卵形或?qū)捖研?,先端漸尖,基部截形、圓形或心形,邊緣有鋸齒或鈍鋸齒,有的不規(guī)則分裂。上表面黃綠色或淺黃棕色,下表面顏色稍淺,葉脈突出,小脈網(wǎng)狀,脈上被疏毛,脈基具簇毛。質(zhì)脆。氣微,味淡、微苦澀。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寒,味甘、苦。歸肺經(jīng)、肝經(jīng)。 |
功效作用 | 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5~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用治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 |
藥理研究 | 具有降血糖作用;抗菌用;能促進細胞生長,刺激真皮細胞分裂,產(chǎn)生新生的表皮并促使昆蟲蛻皮;對人體能促進蛋白質(zhì)合成,排除體內(nèi)膽固醇,降低血脂。藥理試驗表明,有抑菌、利尿、降壓等作用。 |
化學成分 | 主含黃酮類化合物、甾體及三萜類化合物、牛膝甾酮、蛻皮甾酮、蕓香苷、槲皮素、綠原酸、香豆素、生物堿、綠原酸及微量揮發(fā)油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肝燥者禁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遍身出汗不止:新桑葉,乘露采摘。曬干研為末。每服6克,空心米湯調(diào)服。(《種杏仙方》) ②治小兒渴:桑葉不拘多少,用生蜜逐葉上敷過,陰干,細切。用水煎汁服之。(《勝金方》) ③治霍亂已吐利后,煩渴不止:桑葉一握。切,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 ④治手足麻木,不知痛癢:霜降后桑葉煎湯頻洗。(《急救方》) ⑤治乳硬作痛:嫩桑葉,生采,研。以米飲調(diào),攤紙花貼病處。(《婦人良方》) ⑥治大腸脫肛:桑葉三升,水煎過,帶溫罨納之。(《直指方》) ⑦治癰口不斂:經(jīng)霜黃桑葉,為末,敷之。(《直指方》) ⑧治火燒及湯燙瘡:經(jīng)霜桑葉,焙干,燒存性,為細末。香油調(diào)敷或干敷。(《醫(yī)學正傳》)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