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án guā zǐ
藥材名稱 | 甜瓜子 |
藥材拼音 | tián guā zǐ |
藥材別名 | 甘瓜子、甜瓜仁、甜瓜瓣 |
英文名稱 | muskmelon seed |
功效分類 | 活血止痛藥 |
藥用部分 | 葫蘆科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的成熟種子。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攀緣蔓生草本。莖圓形,具比例行凹形,具縱行凹,被眾多短剛毛。卷須先端不分叉,具刺毛。單葉互生,具長柄,長約10厘米,葉片近圓形或腎形,長4~12厘米,寬與長幾相等,3~7掌狀淺裂,丙面有柔毛,下面脈上具短剛毛。葉脈掌狀,邊緣有上整齊鋸齒。花單性,雌雄同株,生于葉腋,雄花數(shù)朵簇生,雌花單生,花萼筒狀,5裂,裂片先端尖,密被白色柔毛,花冠黃色、5裂,裂片卵狀長圓形,有小尖頭,長約2厘米,雄花具長梗,雄蕊5,聯(lián)生成3,花絲極短,緊貼于花冠筒內(nèi),藥室S形折曲,藥隔頂端引長,雌花梗較短,子房下位,長橢圓形,花柱極短,柱頭3,靠合。瓠果,其形狀與顏色因品種而異,一般為長圓形,長10~15厘米,外皮黃色、黃白色或綠色,有時(shí)具花紋,光滑,略有香氣,味甜。種子多數(shù),扁長圓形,多呈黃白色或灰白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
產(chǎn)地分布 |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
采收加工 | 夏、秋二季果實(shí)成熟時(shí)收集,洗凈,曬干。 |
藥材性狀 | 呈扁平長卵形,長5~9毫米,寬2~4毫米。表面黃白色、淺棕紅色或棕黃色,平滑,微有光澤。一端稍尖,另端鈍圓。種皮較硬而脆,內(nèi)有膜質(zhì)胚乳和子葉2片。氣微,味淡。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寒,味甘。歸肺經(jīng)、胃經(jīng)、大腸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肺,潤腸,化瘀,排膿,療傷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9~30克,水煎服,或研末。用治肺熱咳嗽,便秘,肺癰,腸癰,跌打損傷,筋骨折傷。 |
藥理研究 | 驅(qū)蟲;抑菌。 |
化學(xué)成分 | 種子含蛋白30.6%,脂肪48.7%,維生素C,胡蘿卜素和多種氨基酸,還含球蛋白及谷蛋白5.78%和半乳聚糖,葡萄糖,樹膠,樹脂等。果仁中含脂類49.4%,其中中性脂類占91.5%,糖脂類占6.4%,磷脂占2.1%。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寒,腹瀉者忌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慢性氣管炎:甜瓜子60克。研粉,每次6克,開水送服,每日2次。(《浙江藥用植物志》) ②治肺水腫,滲出性胸膜炎:冬瓜子、甜瓜子各120克。打碎煮湯代茶飲。(《施今墨對(duì)藥》) ③治心煩口渴:甜瓜子9克,麥門冬12克,天花粉12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cè)》) ④治腸癰,肺癰:甜瓜子30克,加白糖適量,搗爛研細(xì),以開水沖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⑤治口臭:甜瓜子作末,蜜和。每日空心洗漱,含一丸如棗核大,亦敷齒。(《千金要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