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 léng
藥材名稱 | 三棱 |
藥材拼音 | sān léng |
藥材別名 | 京三棱、黑三棱、荊三棱、紅蒲根、光三棱 |
英文名稱 | rhizoma sparganii |
功效分類 | 破血消癥藥 |
藥用部分 | 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 Buch. -Ham.的塊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下生粗而短的圓錐形塊莖。莖單一,直立,圓柱形,光滑。葉叢生,排成2列,質(zhì)地松軟稍呈海綿質(zhì),長條形,先端漸尖,背面具縱棱,基部抱莖?;ㄇo通常單一,上端分枝;花單性,雌雄同株,花序頭狀,總苞片葉狀。雄花序生于花枝上部,雄花具花被片3~4,倒披針形,頂端截平,雄蕊3枚,花絲白色絲狀,花藥黃色。雌花序位于花枝下部,雌花花被3~4,雌蕊1枚,子房紡錘形,花柱長,柱頭狹披針形,被密毛,有光澤。聚花果,核果無柄,有棱角。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水濕低洼處、水溝及沼澤等地。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
采收加工 | 春、秋季采挖,割去枯殘莖葉,挖取塊莖,洗凈,削去外皮或曬至八成干時,放入竹籠里,除去須根和粗皮,曬或烘至全干。醋三棱:取三棱片,加醋拌勻,稍悶,置鍋內(nèi)炒至黃色,取出,曬干。每100千克藥材用醋20~30千克。 |
藥材性狀 | 商品分光三棱和毛三棱,前者已用刀削去皮須。塊莖呈圓錐形或倒卵圓形,略扁,上圓下尖,下端稍彎曲,長2~6厘米,直徑2~4厘米。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有刀削痕,頂端有莖痕,須根痕小點狀密集,略呈橫向環(huán)狀排列。體重,質(zhì)堅實。無臭,味淡,嚼之有麻辣感。毛三棱已用火燒去長須。多呈圓錐形,黑棕色,下端略呈鷹嘴狀,有殘存的不定根,點狀不定根痕散在,兩側(cè)的根痕較粗,縱列成翼狀。節(jié)和縮短的節(jié)間明顯,其余與光三棱相同。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平,味辛、苦。歸肝經(jīng)、脾經(jīng)。 |
功效作用 | 破血行氣、消積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分類的破血消癥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4.5~9克,煎湯內(nèi)服;或入丸散。治療癥瘕痞塊、瘀血經(jīng)閉、食積脹痛、心腹痛、痛經(jīng)、跌打傷痛。 |
藥理研究 | 三棱水提物可使凝血酶對纖維蛋白的凝聚時間顯著延長;有抗體外血栓形成的作用;水煎劑對離體兔子宮平滑肌呈興奮作用;抗腫瘤;對心臟有降低心肌細(xì)胞耗氧量、減少冠脈阻力、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心肌缺氧耐受力等作用。有一定毒性。 |
化學(xué)成分 | 三棱塊莖含揮發(fā)油,主要成分為苯乙醇、對苯二酚、十六酸,還有去氫木香內(nèi)酯、琥珀酸、三棱酸、刺芒柄花素、豆固醇、β-谷固醇、胡蘿卜苷。 |
使用禁忌 | 氣虛體弱、血枯經(jīng)閉、月經(jīng)過多及孕婦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肝脾腫大:三棱9克,紅花9克,莪術(shù)6克,赤芍12克,香附12克。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②治慢性肝炎或遷延性肝炎:三棱、莪術(shù)、當(dāng)歸各7克,赤芍12克,丹參24克,白茅根30克,青皮9克。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③治癥瘕痃癖,積聚不散,堅滿痞膈,食不下,腹脹:三棱60克,白術(shù)30克,蓬莪術(shù)15克,當(dāng)歸15克(焙),檳榔、木香各9克。上為末。每服9克,食后沸湯點服,每日三次。(《宣明論方》三棱湯) ④治痃癖氣不消:三棱30克(微煨,銼),川大黃30克(銼)。上述藥,搗羅為末。用醋熬為膏,每日空心以生姜橘皮湯調(diào)下二茶匙。(《圣惠方》) ⑤治小兒陰疝核腫:京三棱面裹煨焦,去面,為末。三歲1.5克,空心鹽湯下。人小加減。(《普濟方》引自《全嬰方》三棱散)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