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ǎi lóng
藥材名稱 | 海龍 |
藥材拼音 | hǎi lóng |
藥材別名 | 水雁、楊枝魚 |
英文名稱 | Syngnathus |
功效分類 | 補陽藥 |
藥用部分 | 海龍科動物刁海龍Solenognathus hardwickii (Gray)、擬海龍Syngnathoides biaculeatus (Bloch)或尖海龍Syngnathus acus Linnaeus的全體。 |
(動)植物形態(tài) | 刁海龍:體狹長而側(cè)扁,體長37~50厘米。軀干部五棱形,尾部前方六棱形,后方四棱形,漸細卷曲。腹部中央特別突出。頭長,與體軸在同一水平線上或與體軸成一大鈍角。頸部背方呈棱脊狀,具頸棘2個,吻延長,約為眶后頭長的2倍。眼大而圓,眼眶突出。鼻孔每側(cè)2個。鰓蓋突出,具明顯放射狀紋理。全體無鱗,外覆環(huán)狀骨片,被有大小不等粗糙顆粒狀棘。無尾鰭。雄性尾部前方有育兒囊。體淡黃色。其余2種形似刁海龍,擬海龍、尖海龍有尾鰭;尖海龍尾后方不卷曲。 |
產(chǎn)地分布 | 皆生活于藻類繁茂的淺海中,常利用尾部纏繞在海藻上。刁海龍、擬海龍分布于南海,尖海龍在我國各海域均有分布。 |
采收加工 | 多于夏、秋季捕撈。刁海龍、擬海龍除去內(nèi)臟及皮膜,洗凈,曬干;尖海龍直接洗凈,曬干。 |
藥材性狀 | 棱形長條狀,表面黃白色或灰褐色,頭部前方有管狀長吻,尾細長呈鞭狀。全體被具花紋的骨環(huán)及細橫紋,各骨環(huán)內(nèi)有突起的粒狀棘。體輕,骨質(zhì)堅硬。氣微腥,味微咸。刁海龍:外形粗長,軀干五棱形,寬小于高;擬海龍:外形粗短,軀干扁平四棱形,寬大于高。尖海龍:外形細長,軀干部七棱形,尾長約為軀干部的2倍,有尾鰭。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溫,味甘、咸。歸肝經(jīng)、腎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溫腎壯陽、散結(jié)消腫。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陽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9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用治陽痿遺精、癥瘕積聚、瘰疬痰核、跌撲損傷、癰腫疔瘡。 |
藥理研究 | 具有性激素樣作用,調(diào)節(jié)免疫系統(tǒng)功能,抗腫瘤,抑制單胺氧化酶活性,使過氧化脂質(zhì)減少。 |
化學成分 | 海龍含甾體類化合物26種,豐富的蛋白質(zhì)和17種氨基酸,另含14種脂肪酸和24種微量元素。 |
使用禁忌 | 孕婦及陰虛火旺、有外感者慎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瘰疬(慢性淋巴結(jié)炎、淋巴結(jié)核)、痿瘤(單純性甲狀腺腫):海龍9克、冬菇連腳18克,紫菜9克,紅棗30克。水煎服。(《中藥臨床應用》海龍湯) ②治跌打內(nèi)傷:海龍焙干研末,每服3克,溫酒送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③治婦女子宮陣縮無力而難產(chǎn):海龍9克,煮水,沖入黃酒半杯溫服。(《山東藥用動物》)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