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ó bù má yè
藥材名稱 | 羅布麻葉 |
藥材拼音 | luó bù má yè |
藥材別名 | 紅花草、澤漆麻、吉吉麻、澤漆棵、小花羅布麻 |
英文名稱 | folium apocyni veneti |
功效分類 | 平抑肝陽藥 |
藥用部分 | 夾竹桃科植物羅布麻Apocynum venetum L.的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直立半灌木,高1~4厘米,有乳汁。枝常對生,紫紅色或淡紅色。葉對生,橢圓狀披針形或卵圓狀矩圓形,長1~8厘米,寬0.5~2.2厘米,葉緣具細(xì)齒;葉柄短。聚傘花序生于莖端或分枝上;花萼5深裂,被短毛;花冠粉紅色或淺紫色,鐘形,先端5裂,兩面具顆粒突起;副花冠裂片5;雄蕊5枚,花藥箭頭狀,頂端粘合且與柱頭合生;子房上位,心皮2,離生。瞢葖果平行或叉生。種子頂端簇生白色細(xì)長毛?;ㄆ?~9月,果期7~12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河岸沙質(zhì)地、山溝沙地、多石的山坡及鹽堿地。分布于華北、西北、東北、華東各地。 |
采收加工 | 夏季采收,除去雜質(zhì),干燥。 |
藥材性狀 | 多皺縮卷曲。完整葉片展開后呈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5厘米,寬0.5~2厘米,淡綠色或灰綠色,先端鈍,有小芒尖,基部鈍圓或楔形,邊緣具細(xì)齒,常反卷,兩面無毛,葉脈于下表面突起;葉柄細(xì),長約4毫米。質(zhì)脆。氣微,味淡。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涼,味甘、苦。歸肝經(jīng)。 |
功效作用 | 平肝安神、清熱利水。屬平肝息風(fēng)藥下屬分類的平抑肝陽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6~12克,水煎服。用治肝陽眩暈、心悸失眠、浮腫尿少、高血壓、神經(jīng)衰弱、腎炎浮腫。 |
藥理研究 | 藥理試驗(yàn)表明,水煎劑有降壓作用,同時還具有止咳、祛痰、利尿等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含黃酮類化合物,含量達(dá)2%。另含兒茶素、蒽醌、谷氨酸、丙氨酸、纈氨酸、氯化鉀、槲皮素、蕓香苷、異槲皮苷、右旋兒茶精、金絲桃苷、羽扇豆醇棕櫚酸酯、棕櫚酸蜂花醇酯、東莨菪素等成分,預(yù)試尚含甾體化合物。 |
使用禁忌 | 脾虛慢驚者慎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高血壓,頭痛失眠:a.羅布麻葉、鉤藤各3~6克,紅棗4個。水煎服,每日2次。(《食物中藥與便方》);b.羅布麻葉9克(開水浸泡),玉竹9克。煎汁兌服,日服3次。(《內(nèi)蒙古中草藥》) ②治肝炎腹脹:羅布麻葉、玄胡索各6克,甜瓜蒂4.5克,公丁香3克,木香9克。共研末,每次1.5克,每日2次,開水送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