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ú tuí zǐ yè
藥材名稱 | 胡頹子葉 |
藥材拼音 | hú tuí zǐ yè |
藥材別名 | 胡頹葉、牛奶子葉、蒲頹葉 |
英文名稱 | thorny elaeagnus leaf |
功效分類 | 止咳平喘藥 |
藥用部分 | 胡頹子科植物胡頹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的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常綠灌木,高3~5米。枝深灰色,有少量棘刺,小枝被銹褐色鱗片。單葉互生,無(wú)托葉,革質(zhì),廣橢圓形或長(zhǎng)圓形,長(zhǎng)5~9厘米,寬2~4厘米,先端鈍尖,基部圓形,全緣或微波狀并向葉背略反卷,上面綠色,有光澤,背面被銀白色星狀毛及褐色鱗片,側(cè)脈7~8對(duì)。花芳香,1~5朵簇生于葉腋;花梗下垂;花被筒成管狀或漏斗狀,白色,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被筒具4棱,在子房上部略收縮;雄蕊4枚,花絲短;子房上位,1室,胚珠1,花柱1。果實(shí)核果狀,矩圓形,外包肉質(zhì)花托,棕紅色,密被銹色鱗片?;ㄆ?0~11月,果期翌年5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山野灌木叢中。分布于陜西、湖北、江蘇、安徽等地。 |
采收加工 | 秋季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 |
藥材性狀 | 橢圓形或長(zhǎng)圓形,長(zhǎng)4~9厘米,寬2~4厘米,先端鈍尖,基部圓形,全緣或微波狀緣,革質(zhì),上表面淺綠色或黃綠色,具光澤,散生少數(shù)黑褐色鱗片;葉背面被銀白色星狀毛,并散有多數(shù)黑褐色或淺棕色鱗片,主脈在葉背面突出,密生黑褐色鱗片,葉片常向背面反卷,有時(shí)呈筒狀。葉柄粗短,長(zhǎng)0.5~1厘米,灰黑色。質(zhì)稍硬脆,氣微,味微澀。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平,味酸。歸肺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斂肺、平喘、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9~15克,水煎服。用治咳嗽氣喘、咯血。 |
藥理研究 | 具有擴(kuò)張支氣管、平喘的作用。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以注射液用噴霧法直接作用于慢性喘息性氣管炎患者的支氣管粘膜,平喘有效率為92.1%;穴注法有效率為81.8%。臨床口服給藥也有平喘效果。 |
化學(xué)成分 | 胡頹子葉含羽扇豆醇、熊果酸、齊墩果酸、β-谷固醇、熊竹素。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①治咳嗽:鮮胡頹子葉15克。煎湯,加糖少許內(nèi)服。(《泉州本草》) ②治肺結(jié)核咯血:鮮胡頹子葉30克,冰糖18克。開(kāi)水沖燉,飯后服,日服二次。(《閩東本草》) ③治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胡頹子葉、枇杷葉各18克,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④癰疽發(fā)背,金瘡出血:鮮胡頹葉搗爛敷患處。(《泉州本草》) ⑤治蛇咬傷:鮮胡頹葉搗爛絞汁和酒服,渣敷患處。(《泉州本草》)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rùn)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