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óng lì yè
藥材名稱 | 龍脷葉 |
藥材拼音 | lóng lì yè |
藥材別名 | 龍利葉、龍舌葉、龍味葉 |
英文名稱 | Lung Lei leaf |
功效分類 | 止咳平喘藥 |
藥用部分 | 大戟科植物龍利葉Sauropus rostratus Miq.的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常綠小灌木。枝多少扭曲,下部斜倚。單葉互生,稍肉質(zhì),倒披針狀匙形或長圓狀匙形,頂端圓,基部楔尖或漸狹,上面深綠色或淡藍綠色,中脈和側(cè)脈附近常為蒼白色?;ㄗ霞t色,很小,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幾朵簇生或組成腋生聚傘花序,雌花1~2朵常生于葉腋;雄花的花萼盤狀,有雄蕊3枚;雌花的花萼陀螺狀,子房3室,每室有2胚珠;雄花和雌花均無花瓣。蒴果大如豌豆,扁球形,外有宿萼包被。 |
產(chǎn)地分布 | 常見栽培于園圃和庭院中。原產(chǎn)于蘇門答臘。廣東、廣西、云南、福建、海南等地均有栽種,以廣東、廣西栽培最多。 |
采收加工 | 4~10月采收,以6~8月為盛產(chǎn)期。每隔15~20天采摘青綠色老葉1次,每株每次從上而下摘取3~4片葉,陰干(不宜直接曝曬,否則葉片色黃質(zhì)次);或陰干至七八成干時,將葉片疊齊捆成小扎,用蒲席遮蓋,曬至足干。 |
藥材性狀 | 呈團狀或長條狀皺縮,展平后長卵形、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如舌狀,先端圓鈍稍內(nèi)凹而有小尖刺,基部窄呈楔形或稍圓,全緣,葉面深綠色,常有灰白色花斑,葉背黃綠色,中脈突出,基部偶見柔毛,側(cè)脈羽狀,5~6對,近外緣合攏。硬紙質(zhì),稍厚。氣微,味淡微甘。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平,味甘、淡。歸肺經(jīng)、胃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潤肺止咳、通便。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分類的止咳平喘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10~15克,煎服。用治肺燥咳嗽、咽痛失音。 |
藥理研究 | 龍脷葉提取物對急、慢性炎癥均有明顯的拮抗作用,且有外周性鎮(zhèn)痛作用,但無中樞性鎮(zhèn)痛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株、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均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含甾類化合物、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質(zhì)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①治痰火咳嗽:以龍脷葉和豬肉煎湯服之。(《嶺南采藥錄》) ②治急性支氣管炎、上呼吸道炎、支氣管哮喘:龍脷葉6~12克(鮮者9~30克)。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