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ǔ qū cǎo
藥材名稱 | 鼠曲草 |
藥材拼音 | shǔ qū cǎo |
藥材別名 | 佛耳草、貓耳朵草、清明菜 |
英文名稱 | affine cudweed |
功效分類 | 止咳平喘藥 |
藥用部分 | 菊科植物鼠曲草Gnaphalium affineD.Don.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密被白色綿毛,通常自基部分枝。葉互生;下部葉匙形至線形,先端圓鈍或具尖頭,基部狹窄,抱莖,全緣,無柄,質(zhì)柔軟,兩面均被白色綿毛,花后基部葉凋落。頭狀花序頂生,排列成傘房狀;總苞球狀鐘形,苞片多列,金黃色,干膜質(zhì);花全部管狀,黃色,周圍數(shù)層為雌花,花冠狹窄如線,花柱較花冠為短;中央為兩性花,花冠管細長,先端5齒裂,雄蕊5枚;柱頭2裂。瘦果橢圓形,具乳頭狀毛,冠毛黃白色?;ㄆ?~6月,果期8~9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田邊、山坡及路旁。分布于我國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各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花開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 |
藥材性狀 | 全株密被灰白色綿毛。根較細,灰棕色。莖常自基部分成叢,長15~ 30厘米,直徑0.1~0.2厘米?;~已脫落;莖生葉互生,無柄,葉片皺縮,展平后呈條狀匙形或倒披針形,長2~6厘米,寬0.3~1厘米,全緣,兩面密被灰白色綿毛。頭狀花序多數(shù),金黃色或棕黃色。氣微,味微甘。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平,味甘。歸肺經(jīng)。 |
功效作用 | 祛痰、止咳平喘、祛風濕。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30克,煎服。用治咳嗽、痰喘、風濕痹痛。 |
藥理研究 | 具有抗炎、鎮(zhèn)痛、抗氧化、抗腫瘤等多種藥理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5%黃酮苷、0.05%揮發(fā)油、微量生物堿和甾醇、0.58%非皂化物。又含維生素B1、胡蘿卜素、葉綠素等。動物實驗表明,其煎劑灌服,對小鼠反復吸入濃氨水所致慢性咳嗽,有一定止咳作用。臨床用其濃縮煎液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有較好療效。 |
使用禁忌 | 少用,使用過量對眼睛有損害。 |
配伍藥方 | 1.治一切咳嗽:雄黃、佛耳草、鵝管石、款冬花各等分,上為末,每服用藥一錢,安在爐子上焚著,以開口吸煙在喉中,出自《宣明論方》焚香透膈散。 2.治咳嗽痰多:鼠曲草全草五、六錢,冰糖五、六錢。同煎服,出自《江西民間草藥》。 3.治支氣管炎、寒喘:鼠曲草、黃荊子各五錢,前胡、云霧草各三錢,天竺子四錢,薺尼根一兩。水煎服。連服五天。一般需服一個月,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4.治風寒感冒:鼠曲草全草,五、六錢。水煎服,出自《江西民間草藥》。 5.治蠶豆?。禾锇?,車前草、鳳尾草各一兩,茵陳半兩。加水1200毫升,煎成800毫升,加白糖當茶飲,出自《廣東醫(yī)藥衛(wèi)生科技資料選編》。 6.治筋骨痛、腳膝腫痛、跌打損傷:鼠曲草一至二兩。水煎服,出自《湖南藥物志》。 7.治白帶:鼠曲草、鳳尾草、燈芯草各五錢,土牛膝三錢。水煎服,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8.治脾虛浮腫:鮮鼠曲草二兩。水煎服,出自《福建中草藥》。 9.治無名腫痛、對口瘡:鮮鼠曲草一兩。水煎服;另取鮮葉調(diào)米飯搗爛敷患處,出自《福建中草藥》。 10.治毒疔初起:鮮鼠曲草合冷飯粒及食鹽少許搗敷,出自《泉州本草》。 11.治慢性支氣管炎:鼠曲草30g,杏仁9g,甘草3g。水煎,每日服2次。 12.治胃潰瘍:鼠曲草9g,白芍9g,甘草9g。水煎,每日服2次。 13.治高血壓:鼠曲草12g,鉤藤9g,桑寄生9g。水煎,每日服1次。 14.感冒:秋鼠曲草21g,生姜3片,水煎服。 15.咳嗽:秋鼠曲草30g,冰糖50g,水煎服。 16.下肢慢性潰瘍:鮮秋鼠曲草適量,紅糖少許,搗爛外敷。 17.刀傷:鮮秋鼠曲草杵爛外敷。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