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ān rén zhǎng
藥材名稱 | 仙人掌 |
藥材拼音 | xiān rén zhǎng |
藥材別名 | 龍舌、火掌、仙巴掌、鳳尾簕、平慮草、老鴉舌、神仙掌、觀音掌、觀音刺、霸王樹、刺巴掌、番花、麒麟花、佛手刺、避火簪 |
英文名稱 | cactus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 (Ker-Gaur.) Haw.的地上部分或全株。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肉質(zhì)植物,常叢生,灌木狀。莖下部稍木質(zhì),近圓柱形,上部有分枝,具節(jié);莖節(jié)扁平,倒卵形至長圓形,幼時(shí)鮮綠色,老時(shí)變藍(lán)綠色,有時(shí)被白粉,其上散生小瘤體,每一瘤體上簇生數(shù)條針刺和多數(shù)倒生短刺毛,針刺黃色,雜以黃褐色斑紋。葉退化成鉆狀,早落?;▎紊驍?shù)朵聚生于莖節(jié)頂部邊緣,鮮黃色;花被片多數(shù),外部的帶綠色,向內(nèi)漸變?yōu)榛ò隊(duì)?,廣倒卵形;雄蕊多數(shù),排成數(shù)輪,花藥2室;子房下位,1室,花柱粗壯,柱頭白色。漿果多汁,倒卵形或梨形,紫紅色。種子多數(shù)。花期5~6月。 |
產(chǎn)地分布 | 仙人掌生于沿海沙灘的空曠處,向陽干燥的山坡、石上、路旁或村莊。分布于我國西南、華南以及浙江、福建、江西等地。 |
采收加工 | 栽培1年后即可隨用隨采。鮮用或切片曬干。 |
藥材性狀 | 仙人掌以全株入藥(刺除外)。近基部老莖呈圓柱形,其余均呈掌狀,扁平,每節(jié)呈倒卵形至橢圓形,每節(jié)長 6~25厘米或更長,直徑 4~15厘米,厚 0.2~0.6厘米,表面灰綠色至黃棕色,具多數(shù)因削除小瘤體上的利刺和刺毛而殘留的痕跡。質(zhì)松脆,易折斷,斷面略呈粉性,灰綠色、黃綠色至黃棕色。氣微,味酸。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寒,味苦。歸胃經(jīng)、肺經(jīng)、大腸經(jīng)。 |
功效作用 | 行氣活血、涼血止血、解毒消腫。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10~30克,煎服;或3~6克,焙干研末;或搗汁。仙人掌外用鮮品適量搗敷。主治胃痛、痞塊、痢疾、喉痛、肺熱咳嗽、肺癆咯血、吐血、痔血、瘡瘍、乳癰、痄腮、癬疾、蛇蟲咬傷、燙傷和凍傷。 |
藥理研究 | 仙人掌具降血糖、抗胃潰瘍、抗炎、鎮(zhèn)痛、抗應(yīng)激、抑菌等作用。此外,還能延緩衰老。 |
化學(xué)成分 | 綠仙人掌生藥漿分析含果膠多糖和膠滲出物。全草含無羈萜酮、無羈萜-3α-醇、蒲公英賽酮和蒲公英賽醇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虛寒者忌用,《嶺南雜記》:其汁入目,使人失明。 |
配伍藥方 | 1.治頭痛:仙人掌去刺,剖成兩爿,剖面撒食鹽,合攏,濕草紙包,細(xì)鐵線綁扡固定,火煨八成熟。將剖面貼額顳部,膠布固定,每次貼4小時(shí),可連續(xù)使用。(《福建藥物志》) 2.治痔瘡出血:仙人掌30克,燉牛肉250克,頓服。(《草木便方今釋》) 3.治頸淋巴結(jié)核:仙人掌莖剖開兩爿,剖面撒上煅牡蠣粉,合緊烤熱后,取含牡蠣粉剖面敷患處,膠布固定。(《福建藥物志》) 4.治小兒頭上禿瘡:仙人掌焙干為末,有汗干摻,無汗油調(diào)。(《普濟(jì)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