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āo liáng jiāng
藥材名稱 | 高良姜 |
藥材拼音 | gāo liáng jiāng |
藥材別名 | 小良姜、蠻姜、奇涼姜、良姜、佛手根、海良姜 |
英文名稱 | galangal |
功效分類 | 溫里藥 |
藥用部分 | 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干燥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根狀莖圓柱形,直徑1~1.5厘米,有節(jié),節(jié)處具環(huán)形膜質(zhì)鱗片,節(jié)上生根,芳香味。葉二列,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5~30厘米,寬1.5~2厘米,先端漸尖或近尾狀,基部漸窄,全緣或具不明顯的疏鈍齒。葉鞘開放,抱莖,邊緣膜質(zhì),葉舌長可達3厘米,膜質(zhì),漸尖,棕色。圓錐花序頂生,直立或略彎,長5~15厘米,花序軸被短毛,小苞片狹長圓形,宿存,花萼筒狀,長7~15毫米,先端不均勻3淺裂,外面被短毛,花冠管長約1厘米,裂片3,矩圓形,外面被短毛,唇瓣長圓狀匙形,淺紅色,長2~2.5厘米,發(fā)育雄蕊1,長約1.6厘米,花絲線形,子房下位,卵圓形,被短毛,3室,花柱細長,柱頭稍膨大,2唇形,棕色。蒴果球形,直徑約1.2厘米,橘紅色,種子具干燥的假種皮,有鈍棱角,棕色?;ㄆ?~10月,果期9~11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路旁、山坡草地。分布于廣東、廣西、海南、云南及臺灣等省區(qū),廣東有大量栽培。 |
采收加工 | 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須根和殘留的鱗片,洗凈,切段,曬干。 |
藥材性狀 | 呈圓柱形,多彎曲,有分枝,長5~9厘米,直徑1~1.5厘米。表面棕紅色至暗褐色,有細密的縱皺紋和灰棕色的波狀環(huán)節(jié),節(jié)間長0.2~1厘米,一面有圓形的根痕。質(zhì)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灰棕色或紅棕色,纖維性,中柱約占1/3。氣香,味辛辣。 |
性味歸經(jīng) | 性熱,味辛。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溫胃止嘔,散寒止痛。屬溫里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3~6克,內(nèi)服煎湯,或入丸、散。用治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噯氣吞酸。 |
藥理研究 | 具有抗菌、鎮(zhèn)痛、抗胃潰瘍、止瀉、利膽作用;可延遲血栓的形成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低氧條件下的氧利用能力。 |
化學(xué)成分 | 根莖含多種二苯基庚烷類化合物,黃酮類化合物,還可能含有鼠李檸檬素及7-羥基-3,5-二甲氧基黃酮,又含揮發(fā)油。另含姜黃素、二氫姜黃素、六氫姜黃素、高良姜素、高良姜素-3-甲醚、丁香油酚、菜油固醇葡萄糖苷、豆固醇葡萄糖苷、姜黃素、二氫姜黃素、桂皮酸甲酯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陰虛有熱者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心脾痛:高良姜細銼,微炒,杵末。米飲調(diào)下3克。(《十全方》) ②治胃寒,飲食不化及嘔吐翻胃:高良姜、陳皮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招娘嬒乱煌琛?《衛(wèi)生易簡方》) ③治脾胃俱虛,脹滿噦逆:高良姜、木香各搗羅為末。每服高良姜末3克,木香末1.5克。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放溫和渣徐呷。服不計時,勿用鐵器煎。(《圣濟總錄》) ④治霍亂吐痢腹痛:高良姜(火炙令焦香)150克,打破。以酒一升,煮取三四沸,頓服。(《備急方》) ⑤治風(fēng)寒濕氣,腰腳疼痛:高良姜、防己等分為末,搗大蒜和為餅。按痛處,鋪艾灸之,以痛至不痛,不痛至痛為度。(《外科大成》)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