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ǔ lǐ xiāng
藥材名稱 | 九里香 |
藥材拼音 | jiǔ lǐ xiāng |
藥材別名 | 千里香、萬里香、七里香、滿山香、五里香、過山香、千枝葉 |
英文名稱 | kamuning |
功效分類 | 理氣藥 |
藥用部分 | 蕓香科植物九里香Murraya exoticaL.的葉和帶葉嫩枝。 |
(動)植物形態(tài) | 小喬木。枝白灰或淡黃灰色。小葉3~7片,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兩側(cè)常不對稱,全緣,頂端圓或鈍,有時微凹?;慷碳猓粋?cè)略偏斜;小葉柄甚短?;ㄍǔm斏蝽斏嬉干?,花多朵聚成傘狀,為短縮的圓錐狀聚傘花;花白色,芳香;萼片卵形,花瓣5片,長橢圓形,盛花時反折;雄蕊10枚,長短不等,比花瓣略短,花絲白色,花藥背部有細(xì)油點(diǎn)2顆;花柱稍較子房纖細(xì),淡綠色,柱頭黃色,粗大。果橙黃色至朱紅色,闊卵形或橢圓形,頂部短尖,略歪斜,有時圓球形,果肉有黏膠質(zhì)液,種子有短的棉質(zhì)毛。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平地、緩坡、小丘的灌木叢中。分布于臺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南方各地廣為栽培。 |
采收加工 | 全年均可采收,除去老枝,陰干。 |
藥材性狀 | 嫩枝圓柱形。表面灰褐色,具縱皺紋。質(zhì)堅(jiān)韌,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羽狀復(fù)葉有小葉3~9片,多已脫落;小葉片呈倒卵形或近菱形,最寬處在中部以上;先端鈍,急尖或凹人,基部略偏斜,全緣;黃綠色,薄革質(zhì),上表面有透明腺點(diǎn),小葉柄短或近無柄,下部有時被柔毛。氣香,味苦、辛,有麻舌感。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溫,味辛、微苦。歸肝經(jīng)、胃經(jīng)。 |
功效作用 | 行氣止痛、活血散瘀。屬理氣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6~12克,煎服;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患處。用治胃痛、風(fēng)濕痹痛;外治牙痛、跌撲腫痛、毒蛇咬傷。 |
藥理研究 | 具有抗生育作用,對已孕或未孕離體子宮均有興奮作用;可用作局部浸潤麻醉,還可用于表面麻醉;對離體腸管及支氣管有明顯的解痙作用。尚具有一定的抗炎,促進(jìn)新鮮紅細(xì)胞凝集作用及有抗凝血等作用。水煎劑能興奮小鼠離體和在體子宮。還具抗炎免疫、抗凝血和局部浸潤麻醉作用。臨床用于引產(chǎn)、局部麻醉、慢性胃炎及急性腎炎、慢性腎炎等,并且用于局部浸潤性麻醉。 |
化學(xué)成分 | 含香豆精、黃酮類、萜類和生物堿等化學(xué)成分。香豆精類化合物有新九里香素、九里香甲素、九里香乙素、九里香丙素、長葉九里香內(nèi)酯二醇、長葉九里香醛、九里香香豆精、酸橙內(nèi)酯烯醇、小葉九里香內(nèi)酯等;黃酮類化合物有3,5,6,7,3’,4’,5’-七甲氧基黃酮、3,5,6,8,3’,4’,5’-七甲氧基黃酮等。生物堿有外唑林堿、九里香卡云堿、柯羅林堿等。萜類化合物有柯倫淚柏烯酮和柯倫淚柏酮。 |
使用禁忌 | 陰虛患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潰瘍病:九里香葉、兩面針各2份,海螵蛸5份,干姜、甘草各1份。共研細(xì)末,每次3克,溫開水送服,每日3次。(《福建藥物志》) ②治胃痛:九里香葉9克,煅瓦楞子30克。共研末,每服3克,每日3次。(《香港中草藥》) ③治骨折、癰腫:九里香鮮葉或根搗爛,加雞蛋清調(diào)敷患處。(《云南中草藥》) ④治蛇傷:九里香葉搗爛外敷。(南藥《中草藥學(xué)》) ⑤治濕疹:九里香鮮莖,枝葉水煎湯,擦洗患處。(《福建中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