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è bái
藥材名稱 | 薤白 |
藥材拼音 | xiè bái |
藥材別名 | 薤根、蕌頭、小獨(dú)蒜、野蒜、薤白頭 |
英文名稱 | Allii Macrostemonis Bulbus |
功效分類 | 理氣藥 |
藥用部分 | 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 macrostemon Bge.或薤Allium chinense G.Don的鱗莖。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達(dá)70厘米。鱗莖近球形,外被白色膜質(zhì)鱗皮。葉基生,葉片線形,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ㄇo由葉叢中抽出,單一,直立,平滑無毛,傘形花序密而多花,近球形,頂生,花梗細(xì),花被6,長圓狀披針形,淡紫粉紅色或淡紫色,雄蕊6枚,長于花被,花絲細(xì)長,雌蕊1枚,子房上位。蒴果。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耕地雜草中及山地較干燥處。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 |
采收加工 | 北方多在春季,南方多在夏、秋季采收。連根挖起,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用沸水煮透,曬干或烘干。須置干燥處,防潮防蛀。炒薤白:將凈薤白置人鍋內(nèi),文火炒至外表面呈現(xiàn)焦斑為度,取出放涼。 |
藥材性狀 | 呈不規(guī)則卵圓形,高0.5~1.5厘米,直徑0.5~1.8厘米。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皺縮,半透明,有類白色膜質(zhì)鱗片包被,底部有突起的鱗莖盤。質(zhì)硬,角質(zhì)樣。有蒜臭,味微辣。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溫,味辛、苦。歸心經(jīng)、肺經(jīng)、胃經(jīng)、大腸經(jīng)。 |
功效作用 | 通陽散結(jié)、行氣導(dǎo)滯。屬理氣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5~9克,內(nèi)服煎湯,或入丸散,治療胸痹疼痛、痰飲咳喘、瀉痢后重。外用,搗敷或搗汁涂。 |
藥理研究 | 抗動(dòng)脈粥樣硬化;抗血小板凝集;干擾花生四烯酸代謝;抗氧化;抗菌等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本品主要含薤白苷A、薤白苷D、薤白苷E、薤白苷F、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二甲基二硫化物、2,4-二甲基噻吩、5-甲基-1,2,3,4-四噻烷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陰虛及發(fā)熱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瓜蔞實(shí)(搗)一枚,薤白90克,半夏半升,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金匱要略》瓜蔞薤白半夏湯) ②治肺氣喘急:用薤白研汁飲之。(《衛(wèi)生易簡方》) ③治咽喉腫痛:薤白根,醋搗,敷腫處,冷即易之。(《圣惠方》) ④治扭傷腫痛:鮮薤白和紅酒糟搗爛敷患處。(《福建藥物志》) ⑤治頭痛、牙痛:鮮薤白、紅糖各15克。搗爛敷足掌心。(《福建藥物志》)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