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án sū
藥材名稱 | 蟾酥 |
藥材拼音 | chán sū |
藥材別名 | 蛤蟆酥、蛤蟆漿、蟾蜍眉脂、蟾蜍眉酥、癩蛤蟆漿 |
英文名稱 | venenum bufonis |
功效分類 | 開竅藥 |
藥用部分 | 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的干燥分泌物。 |
(動)植物形態(tài) | 體長約10厘米,粗壯,頭寬大于長,吻圓,鼻孔近吻端,眼間距大。前肢長而粗壯,后肢短,左右跟部不相遇。皮膚極粗糙,頭頂部兩側(cè)有大而長的耳后腺。體背布滿大小不等的瘰疣。腹面龐大膚色隨季節(jié)變化,且雌雄不同,前者色淡,后者黑綠色(生殖季節(jié))。腹面有棕色細(xì)花紋。無聲囊。 |
產(chǎn)地分布 | 穴居于泥土中或棲息于石下及草叢中,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捕捉,捕得后洗凈,擠取耳后腺及皮膚腺白色漿液,將其置圓模型或玻璃板上曬干,即得蟾酥。 |
藥材性狀 | 本品呈扁圓形團(tuán)塊狀或片狀,紫黑色或黃褐色,表面多光滑,斷面角質(zhì)狀,有膠質(zhì)光澤,氣微腥,味麻辣,粉末易使人作嚏。新斷面遇水易泛出白色乳濁液。其中,呈薄片狀者為“片酥”,呈圓餅狀者為“餅酥”,呈橡棋子狀者為“棋子酥”。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溫,味辛。歸心經(jīng)。 |
功效作用 | 解毒止痛、開竅醒神。屬開竅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0.015~0.03克,多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攙膏藥內(nèi)貼患處。用治癰疽疔毒、咽喉腫痛、中暑神昏、腹痛吐瀉。 |
藥理研究 | 蟾酥有強(qiáng)心,增加冠脈血流量及心肌供氧,收縮內(nèi)臟血管,升高動脈壓,保護(hù)缺血性心肌,影響心肌電生理,抗休克,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強(qiáng)輸精管的收縮;提高免疫功能;提高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性,可引起強(qiáng)直性驚厥;具有中樞性呼吸興奮及鎮(zhèn)咳作用;有抗腫瘤、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及局部浸潤麻麻作用,還有興奮胃腸平滑肌及子宮平滑肌等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蟾酥含強(qiáng)心甾體化合物、洋地黃毒苷元、沙門苷元等;還含有吲哚類生物堿、甾醇類、腎上腺素及多種氨基酸。 |
使用禁忌 | 有毒,孕婦慎用。外用時注意不可入目。 |
配伍藥方 | ①治療腫:蟾酥一枚,為末,以白面和黃丹,丸如麥顆狀。針破患處,以一粒納之。(《濟(jì)生方》蟾酥丹) ②治肉刺(雞眼):用針撥破:蟾酥1.5克(湯化),調(diào)鉛粉3克,涂之裹之。(《外科大成》) ③治喉痹、乳蛾等證:蟾酥和草烏尖末、豬牙皂角末等分,丸豆大。每研一丸點(diǎn)患處。(《綱目》引《活人心統(tǒng)》) ④治風(fēng)蛀諸牙痛:蟾酥少許,巴豆(去油,研如泥)、杏仁(燒焦)。上共研如泥,以綿裹如粟米大。若蛀牙塞入蛀處,風(fēng)牙塞牙縫中,吐涎盡。(《景岳全書》蟾酥膏) ⑤治破傷風(fēng):干蝎(酒炒)、天麻各15克,蟾酥6克(湯浸化如稀糊)。將二味搗羅為末,用蟾酥糊丸如綠豆大。每一丸至三丸,豆淋酒下,甚者加至三丸至五丸。(《普濟(jì)方》干蝎丸)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