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án guā dì
藥材名稱 | 甜瓜蒂 |
藥材拼音 | tián guā dì |
藥材別名 | 瓜蒂、瓜丁、苦丁香、甜瓜把 |
英文名稱 | muskmelon pedicel |
功效分類 | 涌吐藥 |
藥用部分 | 葫蘆科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的干燥果柄。 |
(動)植物形態(tài) | 年生匍匐或攀援草本。莖、枝有黃褐色或白色的糙毛和疣狀突起。卷須單一,被微柔毛。葉互生,葉柄長8~12厘米,具槽溝及短剛?cè)崦~片厚紙質(zhì),近圓形或腎形,上面被白色糙硬毛,下面沿脈密被糙硬毛,邊緣不分裂或3~7淺裂,裂片先端圓鈍,有鋸齒?;▎涡?,雌雄同株,雄花數(shù)朵,簇生于葉腋,花梗纖細(xì),長0.5~2厘米,被柔毛,花萼筒狹鐘形,密被白色長柔毛,裂片近鉆形,花冠黃色,長約2厘米,裂片卵狀長圓形,急尖,雄蕊3,花絲極短,藥室折曲,雌花單生,花梗被柔毛,子房長橢圓形,密被長柔毛和硬毛,花柱長1~2毫米,柱頭靠合。果實形狀、顏色變異較大,一般為球形或長橢圓形,果皮平滑,有縱溝或斑紋,果肉白色、黃色或綠色。種子污白色或黃白色,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夏季。 |
產(chǎn)地分布 | 全國各地廣泛栽培。 |
采收加工 | 夏季采收成熟果實,在食用時將切下的果柄收集,陰干或曬干。 |
藥材性狀 | 本品呈細(xì)圓柱形,常扭曲,長3~6厘米,直徑0.2~0.4厘米,連接瓜的一端略膨大,直徑約8毫米,有縱溝紋,外表面灰黃色,有稀疏短毛茸。帶果皮的果柄較短,長0.3~2.6厘米,略彎曲或扭曲,有縱溝紋,果皮部分近圓盤形,直徑約2厘米,外表面暗黃色至棕黃色,皺縮,邊緣薄而內(nèi)卷,內(nèi)表面黃白色至棕色。果柄質(zhì)較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中空。氣微,味苦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寒,味苦。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肝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涌吐痰食、除濕退黃。屬涌吐藥。 |
臨床應(yīng)用 | 內(nèi)服:煎湯,3~6克,或入丸、散,0.3~1.5克。外用:適量,研末吹鼻。主治中風(fēng)、癲癇、喉痹、痰涎壅盛、呼吸不利、宿食不化、胸脘脹痛、濕熱黃疸。 |
藥理研究 | 保肝;抗癌;增強(qiáng)細(xì)胞免疫功能;抗炎和避孕;致吐。 |
化學(xué)成分 | 本品主要含氨基酸,葫蘆苦素B、葫蘆苦素D、葫蘆苦素E,異葫蘆苦素β、α-菠菜固醇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體虛、失血及上部無實邪者禁服。本品有毒,不宜大量服用,過量則易出現(xiàn)頭暈眼花,脘腹不適,嘔吐,腹瀉,嚴(yán)重者可因脫水,造成電解質(zhì)紊亂終致循環(huán)衰竭及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 |
配伍藥方 | ①治牙齒痛:甜瓜蒂七枚。炒黃研散,以麝香相和,新綿裹,病牙處咬之。(《圣濟(jì)總錄》瓜蒂散) ②治耳重:甜瓜蒂、麝香(研)、地龍、地丁各15克。上四味,搗羅為散。每以少許,摻耳內(nèi)。(《圣濟(jì)總錄》抵圣散) ③治瘧:甜瓜蒂二七枚。搗,水漬一宿服之。(《千金要方》) ④治諸痔:甜瓜蒂(末)9克,密陀僧6克(另研),朱砂1.5克,冰片少許。上為末,干以唾調(diào)敷。(《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bǔ)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