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dāo bǐ lì | 注音 | ㄉㄠ ㄅㄧˇ ㄌㄧˋ |
首字母 | dbl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①舊時官衙內(nèi)辦理公文案卷的小吏。古代在竹簡上記事,錯訛處用刀刮去,故稱。②訟師這個律師像舊社會的刀筆吏,想盡法子刮事主的錢財?! 镜豆P吏】①舊時官衙內(nèi)辦理公文案卷的小吏。古代在竹簡上記事,錯訛處用刀刮去,故稱。②訟師這個律師像舊社會的刀筆吏,想盡法子刮事主的錢財。 |
“刀筆吏”一詞要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更詳細一點則要追溯到青銅時代的一種器物——“削”。古人用簡牘時,如有錯訛,即以刀削之,故古時的讀書人及政客常常隨身帶著刀和筆,以便隨時修改錯誤。因刀筆并用,歷代的文職官員也就被稱作“刀筆吏”。自宋元后,人們又往往特將訟師幕僚稱作“刀筆吏”,顧名思義就是謂其深諳法律之規(guī)則,文筆犀利,用筆如刀。“刀筆吏”如刀之筆的操縱,往往使許多案件乾坤陡轉(zhuǎn),或無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