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湯問》中有這樣一個著名的故事: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叫詹何的人,他用一根蠶絲做成釣線,用細如麥芒的針做成釣鉤,再用細細的荊竹條做釣竿,用半粒米飯做魚餌,然后投竿于急流滾滾的百仞深淵,居然釣到了一條能裝滿一車的大魚。而他的魚線沒有斷,魚鉤沒有被扯直,魚竿也沒有被拉彎。
有人可能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實在耐人尋味。列子認為,詹何之所以能做到“以小博大”,靠的是“用心專,動手均也”。用詹何自己的話說就是:“當臣之臨河持竿,心無雜慮,唯魚之念,投綸沉鉤,手無輕重,物莫能亂。魚見臣之鉤餌,猶沉埃聚沫,吞之無疑。所以能以弱制強,以輕致重了?!币痪湓?,就是“四兩撥千斤”。
詹何說得多好??!“均”的前提是“專”。用莊子的話說,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用成語說就是“聚精會神”。將所有的精力和智慧投注在一點上,就能滴水穿石,為以小博大和以弱勝強提供了可能性。因為小的一方專精,謹小慎微;大的一方卻麻痹大意,驕矜疏忽。因此勝利的天平自然會向小的一方偏移。但詹何的話中最重要的一句,還是“手無輕重,物莫能亂”,也就是用力均衡,沒有偏差?!熬钡膬?yōu)勢,于此凸顯無遺。列子用這個“均”字,解釋了“千鈞一發(fā)”這個成語,他解釋得很形象。一根頭發(fā)絲,之所以能承載千鈞的重量,關(guān)鍵就在一個“均”字上?!熬l(fā)均縣,輕重而發(fā)絕,發(fā)不均也。均也,其絕也莫絕?!币馑际牵绻^發(fā)絲受力均勻,懸掛的重物就不會將發(fā)絲拉斷。自然,從物理學(xué)上說,一根頭發(fā)絲不可能懸掛千鈞(古代“千鈞”相當于現(xiàn)在的15噸),但列子對于“均”的解釋,還是有科學(xué)依據(jù)的。
戰(zhàn)爭中,因為考慮充分周全,對己之長彼之短、己之短彼之長了然于心。用《孫子兵法》的說法,“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就可以因事施策,專攻敵人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譬如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就攻其不備,火燒了敵人的糧倉烏巢,敵軍自然潰散。所以說,“手無輕重,物莫能亂”,就軍事而言,我有備,對方無備;我之意圖,敵人無法猜測清楚;敵人的意圖,我琢磨得清清楚楚,如果這樣打仗,就沒有不勝利的。
生活中,我們也要學(xué)會利用“均”的優(yōu)勢來克服困難。但“均”也并不是說我們做什么事都應(yīng)該平均使用力量,一篇文章,也是有詳有略的。怎么能平均使用力量呢?“均”的真正內(nèi)涵是,平衡好各種力量、各種關(guān)系和各種矛盾沖突,從而獲得最佳解決方案。這和儒家主張的“致中和”的思想是相同的。如果我們能充分認識“均”的價值,持心公平,權(quán)衡好各種利弊,處理好各種矛盾,那我們也可以像詹何一樣,用一根蠶絲,“釣起”事業(yè)和生活中的一條條“大魚”。
孟子曰“仁者無敵”,而我想說的是“均者至優(yō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