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說明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杭州靈隱寺有副對聯(lián)寫道: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這就是說凡事只求“半稱心”,更容易得到幸福就是知足長樂,隨遇而安,自然舒適的生活狀態(tài)。
“半”的對面是圓,是滿。人生在世,大多追求圓滿,然而世上真有絕對的、永恒的圓滿嗎?所謂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器滿易傾,弦滿易繃。天理如此,人道亦然。所以蘇東坡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薄鞍敕Q心”就是在告誡人們世間沒有完美之事,圓中有缺,缺中有圓。不圓滿才是真正的圓滿,勸導(dǎo)人們要從容、豁達,樂天知命、為而不爭。這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人生智慧。
“半稱心”,其實彰顯的是一種哲學(xué),我們姑且稱之為“半半哲學(xué)”。
所謂善畫者留白,善樂者希聲,善言者忘語,善書者缺筆等等,都是對半半哲學(xué)的高度凝括。
比如,藝術(shù)講求含蓄,貴在“半藏半露”。所謂“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露而不藏,一覽無余,味同嚼蠟;藏而不露,含混晦澀,不知所云。難怪白香山的“猶抱琵琶半遮面”成為千古名句。一個“半”字,道出了藝術(shù)的審美原則。
繪畫講究空白,是“半”,——那空白處恰是藏神斂韻之所在,是所謂“于無畫處皆成妙境”;
書法講究飛白,是“半”,——那飛白處恰是精神蕩漾之所在,是所謂“空白少而神遠,空白多而神密”;
寫詩講究虛實,是“半”,——那虛處的大部,恰是詩之要旨,詩之神韻,是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
說維納斯美在斷臂,我們不能同意;但說維納斯斷臂也美,倒是成立的,是謂“缺陷美”?!驗閿啾劢o人留下無限遐想。據(jù)說后來有人給斷臂補上了兩只胳膊,反而不美了。這其中就有半半哲學(xué)的意蘊。
日本書道有一派專以禪為宗旨,書法的特色是一篇字總留有幾處敗筆,如刻意的脹墨與枯筆,意在暗示:人生沒有百分之百的圓滿。這不也是在追求一種人生的“半稱心”么?
你看,藝術(shù)和人生打通了。因此,“半稱心”何嘗不是一種處世哲學(xué)呢?“萬事只求半稱心”,意在告訴人們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十個指頭有長短,出水荷花有高低”,有不足,有缺憾是生活的本色。人生幾十年,酸甜苦辣咸,故曰“百味人生”。
人生追求完美,只是美好的愿望,實際上總有許多遺憾。西方諺語:“當你選擇面對陽光,黑暗永遠在你的背后。”面對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身處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不要苛求,切忌貪婪,記住“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古訓(xùn),只有“萬事只求半稱心”,才能坦然地面對復(fù)雜人生,淡泊地看待榮辱得失。
弘一大師,在一位老友家用餐,只要了一碟蘿卜、一碗大米飯、一杯白開水。老友過意不去,便笑著問:“你不嫌腌蘿卜咸,白開水淡?”弘一大師笑著說:“這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眹嫶髱熦S子愷聽后感慨地贊嘆說:“人生本如此,咸淡兩由之?!睆奶斓降厥且凰?,從生到死是一生。這就叫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