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的首都阿姆斯特丹為一座地勢低于海平面1~5米的“低地”城,有著“北方威尼斯”之稱。
人們乘坐飛機抵達阿姆斯特丹的機場,走出了機場大門,便看到前邊花壇邊豎立著一根水尺柱子,在靠近柱頂標(biāo)志為“0”的地方,凌空懸著一個古代的帆船之模型;柱身下面綴著3條游魚,緊挨著地面的地方刻有“4”字樣。其實,水柱的0為海平面的基準(zhǔn)線0米,4為低于海平面4米的基準(zhǔn)點。即這兒全是地處海平面之下,提醒人們記住荷蘭人和海搏斗的歷史。
在13世紀時,這兒的阿姆斯特爾河,河口的地勢低洼,為了防止潮水的入侵,人們筑堤攔水而建城,城名便由阿姆斯特爾河加上“丹”(dam水堤)而組成,至14世紀這兒已經(jīng)成為東西方貿(mào)易的一個很重要港口。整個城市建于幾百萬根黑色的柏油的木樁上,木樁打進地下14~16米深處。一個王宮便建造于13 659根木樁上,顯示了荷蘭人世世代代與海搏斗的精神。阿姆斯特丹有大小水道160多條,用1000多座橋梁相連,縱橫交錯,連成這一“水城”。 阿姆斯特丹為荷蘭的第二大港,船只沿著大運河進入北海,往南通往萊茵河口。特大的船閘截斷了海水,10萬噸級海輪也可以直達城下。兩岸的河堤平直,沿河燈柱排列很整齊,可燈柱的造型與顏色各不同。運河中的水每周更換了兩次,河水也常年保持清澈。水道兩旁為馬路,綠樹成蔭,市容整潔。荷蘭地少人多,不只向海要地,還向河要房,這兒河面上泊有2萬多家“船屋”,別具一番風(fēng)光。市中心的達姆廣場,為古城的發(fā)軔點,廣場上面建有兩次世界大戰(zhàn)當(dāng)中犧牲者的紀念碑。17世紀巴羅克威富麗之王宮、15世紀的哥特式大教堂,高樓大廈林立著的卡爾弗大街,便在廣場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