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n zhā yè
藥材名稱 | 山楂葉 |
藥材拼音 | shān zhā yè |
藥材別名 | 赤棗子葉 |
英文名稱 | hawthorn leaf |
功效分類 | 活血止痛藥 |
藥用部分 | 薔薇科植物山里紅Crataegus pinn,atzjida Bge.var.major N.E.Br.或山楂Crataegus pinnatzjida Bge.的干燥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1.山里紅:落葉喬木,高可達6m。枝刺長1~2厘米,或無刺。單葉互生;葉柄長2~6厘米;葉片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稀菱狀卵形,長6~12厘米,寬5~8厘米,有2~4對羽狀裂片,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上面有光澤,下面沿葉脈被短柔毛,邊緣有不規(guī)則重鋸齒。傘房花序,直徑約4~6厘米;萼筒鐘狀,5齒裂;花冠白色,直徑約1.5厘米,花瓣5,倒卵形或近圓形;雄蕊約20,花藥粉紅色;雌蕊1,子房下位,5室,花柱5。梨果近球形,直徑可達2.5厘米,深紅色,有黃白色小斑點,萼片脫落很遲,先端留下一圓形深洼;小核3~5。向外的一面稍具棱,向內(nèi)兩側面平滑。花期5~6月,果期8~10月。2.山楂:本種與山里紅極為相似,僅果形較小,直徑1~1.5厘米;葉片亦較小,且分裂較深。 |
產(chǎn)地分布 | 山里紅在華北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等地均有栽培。山楂生于海拔100~1500米的溪邊、山谷、林緣或灌木叢中;分布于東北及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浙江、河南等地。平原村莊附近亦有栽培。 |
采收加工 | 夏、秋二季采收,晾干。 |
藥材性狀 | 本品多已破碎,完整者展開后呈寬卵形,長6~12厘米,寬5~8厘米,綠色至棕黃色,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具2~6羽狀裂片,邊緣具尖銳重鋸齒;葉柄長2~6厘米,托葉卵圓形至卵狀披針形。氣微,味澀、微苦。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平,味酸。歸肝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活血化瘀,理氣通脈,化濁降脂。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 |
臨床應用 | 內(nèi)服:煎湯,3~10克;或泡茶飲。外用:適量,煎湯洗。用于氣滯血瘀,胸痹心痛,胸悶憋氣,心悸健忘,眩暈耳鳴,高脂血癥。 |
藥理研究 | 具有抗凝血、降血脂作用。 |
化學成分 | 本品含槲皮素、金絲桃苷、牡荊素鼠李糖苷、2α,3β,19α-三羥基熊果酸、熊果酸、山楂定A、山楂定B、山楂定C、山楂定D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① 治高血壓:山楂葉,水煎代茶飲。(《陜西中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