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ù yīng
藥材名稱 | 陸英 |
藥材拼音 | lù yīng |
藥材別名 | 接骨草、排風(fēng)草、大臭草 |
英文名稱 | Chinese Elder Herb |
功效分類 | 活血止痛藥 |
藥用部分 | 為忍冬科植物陸英Sambucus chinensis Lindl.的干燥莖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達2米。莖有棱條,髓部白色。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對生;托葉小、線形或呈腺狀突起;小葉5~9,最上1對小葉片基部相互合生,有時還和頂生小葉相連,小葉片披針形,長5~15厘米,寬2~4厘米,先端長而漸尖,基部鈍圓。少數(shù)的大型復(fù)傘房花序頂生;少數(shù)的具由不孕花變成的黃色杯狀腺體;苞片和小苞片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4~5毫米;花小,萼筒杯狀,萼齒三角形;花冠輻狀,花冠裂片卵形,反曲;花藥黃色或紫色;子房3室,花柱極短,柱頭3裂。漿果紅色,近球形,直徑3~4毫米;核2~3粒,卵形,長2~5毫米,有小疣狀突起。花期4~5月,果期8~9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林下、溝邊或山坡草叢,也有栽種。分布于河北、陜西、甘肅、青海、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采收,切段,鮮用或曬干。 |
藥材性狀 | 根莖呈圓柱形,略扁,長而扭曲,直徑0.2~1厘米,節(jié)稍膨大,上生須根。莖類圓柱形而粗壯,直徑可達1厘米,多分枝,表面有縱棱,褐紫色灰褐色;質(zhì)堅脆,易折斷,斷面可見白色或淡棕色廣闊髓部。羽狀復(fù)葉對生,小葉5~9,綠褐色,多皺縮,展平后葉片呈長橢圓形狀披針形,長8~15厘米,寬3~5厘米,尖端漸尖,基部偏斜稍圓至闊楔形,邊緣有銳鋸齒。有時可見頂生的復(fù)傘房花序。氣微,味微苦。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平,味甘、微苦。歸肝經(jīng)。 |
功效作用 | 祛風(fēng),利濕,舒筋,活血。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 |
臨床應(yīng)用 | 內(nèi)服:煎湯,9~15克,鮮品60~120克。外用 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主治風(fēng)濕痹痛,腰腿痛,水腫,黃疸,跌打損傷,產(chǎn)后惡露不行,風(fēng)疹瘙癢,丹毒,瘡腫。 |
藥理研究 | 具有鎮(zhèn)痛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本品主要含黃酮類、酚性成分、鞣質(zhì)、糖類等化學(xué)成分。其中有綠原酸。 |
使用禁忌 | 孕婦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陸英莖枝15~30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②治腎炎水腫:陸英全草30~60克。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③治打撲傷損及閃肭骨節(jié):陸英葉搗爛罨患處。(《衛(wèi)生易簡方》) ④治產(chǎn)后惡露不行:陸英莖或根30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⑤治疥癩,牛皮癬瘡:陸英葉陰干為末,小油調(diào)涂。(《衛(wèi)生易簡方》) ⑥治紅腫癰毒:陸英鮮根或葉切碎搗爛,稍加雞蛋白搗和,敷患處。(《江西民間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養(yǎng)肝瀉火、明目退翳。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功效與作用:益氣健脾、祛痰平喘、行氣化濕、舒筋活絡(luò)。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止血。屬清熱藥下分類清熱解毒藥。
功效與作用:潤肺下氣、消痰止咳。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