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對文學癡迷的孩子,因為癡迷,所以執(zhí)著,因為是孩子,所以任性,任性的執(zhí)著,讓我仿佛發(fā)現了自我。但,這只是仿佛。
老師常說:你的筆風太尖銳、太偏激,不是一個學生所應該有的。
我笑道:心中有不平,瀉于紙上,有何不妥?我就喜歡用筆直指人心。
是的,我常寫文章罵人,罵教育,罵制度。那時,仿佛有無數不順眼的事;那時,我的確很張狂,文章風格也很囂張。
文字,是我的信仰,而不僅僅像許多同齡人那樣,只是得分的工具而已。我以為我最懂文字,但其實我那時尚未參透。
那時的我,總以為下流的調侃、無恥的比喻很厲害,很特立獨行,旁人的善意提醒被我當作無知。(調侃自有風趣型,比喻亦有優(yōu)雅型,何故以偏概全?從這里的用語偏激,也可看出作者的筆力與文風太猛。這個猛,說到底應該還是認識的偏頗?!幷卟逶挘?/p>
說實話,那時,我不認為我的觀念錯,我只認為我的文風不行。
讓我真正領悟過來的,卻是一件小事。那天,我去買餅干,看見一位婦人帶著他的兒子正仔細地找著一種好吃卻不起眼的餅干。他們找啊找,終于找到了。然而,兒子卻拿起另一盒包裝精美的餅干,說:“這個看起來很好吃?!比缓竽缸觽z就一起去買單了。
剎那間,我了,沉睡中的自我。
文風好比包裝,觀點好比餅干,只有文風適合大眾,觀點才能為人接受。這個道理多簡單啊。
從那時起,我改掉了文章中下流調侃(宜改為“過度調侃”)的壞習慣,因為我知道,偏激的不是我的觀點,而是文風。(呵呵,其實聯系你由餅干及其包裝得出的頓悟來看,你還是觀點上有點偏激,才導致文風過猛啊?!幷呓涣鳎?/p>
文風改正后,我驚奇地發(fā)現,原來文章可以像一汪湖水一樣平和,卻像萬花筒一樣耐人尋味。
有人問我,是不是轉性(應改為“型”,或者加引號)了,文筆如此平和。
我告訴他,一篇好的文章,看著很平和,實則內含哲理。
友人大笑:“尖銳,不是你的個性嗎?”
我說:“一個優(yōu)秀作者,除了要有思想、有技巧,還要有智慧。我的文章看上去平和得很,實則筆筆如刀鋒,字字透蒼穹,每一個字都直指問題的根源?!?/p>
友人“呵呵”了一陣,然后說:“你真的發(fā)現了自我啊!”
是的,在那一剎那間,我的確發(fā)現了自我。
原來,文章可以平和地指出問題,然后狠狠地剪除問題。文如其人,相信做人也是如此吧?如今,我依舊癡迷,卻不再偏激,因為,我發(fā)現了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