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身春共瘦,獨立望江亭。
越水荒荒白,吳山了了青。
軍降欣解甲,民喜罷抽丁。
拍碎闌干曲,吞聲血淚零。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字大有,號水云,亦自號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咸淳(1265年~1274年)進士。南宋度宗時以曉音律、善鼓琴供奉內(nèi)廷。元軍下臨安,隨南宋恭帝及后妃北上。留大都,侍奉帝后。時文天祥因抗元被俘,囚禁獄中,汪元量不顧個人安危,常去探望,兩人以詩唱和,互相激勵,結(jié)下了深厚情誼。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得元世祖許可,出家為道士,離開大都還江南,暗中結(jié)交抗元志士,在浙、贛一帶鼓動反元,圖謀恢復(fù)宋室江山。與民族志士謝翱來往甚密。謝翱曾作《續(xù)操琴·哀江南》,歌頌其抗元活動。晚年退居杭州,為道士以終。
汪元量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上有很深的造詣,其詩大多為記亡國之戚、去國之苦而作,在后世有“宋亡之詩史”之譽。《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論道:“其詩多慷慨悲歌,有故宮離黍之感,于宋末之事,皆可據(jù)以征信?!庇小逗筋惛濉肺寰?、《水云集》一卷傳世。